阴谋论为何横行?恩道尔伪科学书籍的追捧迷局与炒作黑手
威廉·恩道尔的《目标中国》《粮食战争》等著作,本质是堆砌虚假信息、煽动对立情绪的阴谋论汇编,既无学术价值,也无事实支撑。但这类“垃圾书”能在中国获得追捧,部分人对其言论深信不疑甚至围攻科普者,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炒作链条的核心则是逐利者与情绪操盘手的合谋。
一、伪科学书籍受追捧的核心原因:情绪迎合与认知偏差
(一)“反西方阴谋”叙事精准击中情绪痛点
恩道尔的书籍精准抓住了部分人群对全球化竞争的焦虑、对外部压力的敏感心理。他将正常的国际科技交流、商业合作,歪曲为“西方遏制中国”的系统性阴谋,把转基因技术、粮食贸易等议题包装成“种族灭绝战争”“资源掠夺计划”,甚至编造“1995年菲尔蒙特饭店精英会议计划消灭80%有色人种”的无稽之谈。这种叙事将中国塑造成“被围堵的受害者”,将西方塑造成“无所不用其极的反派”,迎合了部分人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让读者在“揭秘黑幕”的代入感中获得心理共鸣,即便缺乏事实依据,也愿意主动相信。
(二)科学认知门槛与信息茧房加剧误解
转基因、生物育种等技术具有高度专业性,其安全评估流程、技术原理等内容难以用通俗语言快速解释,导致多数人缺乏独立判断能力。而恩道尔的书籍刻意回避复杂科学逻辑,用“高科技灭种”“资本操控粮食”等惊悚、直白的表述传递观点,更易被大众理解和记忆。同时,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让认同阴谋论的人不断接收同类内容,强化固有认知,而严肃科普内容因门槛高、缺乏情绪冲击力,难以突破茧房触达受众,形成“越信越真、越传越广”的恶性循环。
(三)对权威的不信任感被阴谋论利用
部分民众因对部分领域的信息不透明存在疑虑,逐渐积累了对专家、官方的不信任。恩道尔恰好利用这一点,将自己包装成“敢于揭露真相的独立学者”,把科普工作者污蔑为“被资本收买的代言人”。正如前中国农大校长所述,转基因科普者常被贴上“利益集团喉舌”的标签,而反对者却能以“守护健康、抵制阴谋”的正义姿态吸引认同。这种“反权威”的叙事,让部分人将对现实的不满转移到科学议题上,把辟谣行为曲解为“掩盖真相”。
二、“辟谣者被骂造谣”的怪象:情绪压倒理性的认知扭曲
(一)阴谋论构建“闭环防御”逻辑
恩道尔及其追随者构建了一套“自圆其说”的防御体系:凡是支持转基因的,都是“被孟山都等公司游说的棋子”;凡是拿出科学证据的,都是“伪造的数据”;凡是质疑阴谋论的,都是“不明真相的愚者”或“叛徒”。这种逻辑将所有反对声音都预先定义为“阴谋的一部分”,让科普者陷入“越辟谣越被攻击”的困境——你越是摆事实、讲道理,越会被视为“掩盖黑幕的帮凶”,理性辩论在此完全失效。
(二)“正义化叙事”催生道德优越感
阴谋论者将自己的行为包装成“守护民族利益、捍卫公众健康”的正义之举,而科普者则被污名化为“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出卖民众利益”的反面角色。在这种道德绑架下,部分人会因“站在正义一方”的优越感,主动攻击科普者,甚至将其言论举报为“造谣”。他们关注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是否符合自己认同的正义立场”,情绪彻底压倒了理性判断。
(三)科普传播方式的被动与缺位
正规科普往往注重严谨性,多采用学术语言、数据论证,缺乏故事性和情绪感染力;而阴谋论则擅长用“案例+惊悚结论”的模式讲故事,比如将个别农业问题归咎于转基因“阴谋”,让民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同时,部分官员对转基因等议题的模糊态度,甚至公开表达疑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困惑,让科普工作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为阴谋论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炒作恩道尔的核心力量:逐利者、情绪操盘手与商业资本
(一)出版与传播平台的商业投机
恩道尔的书籍能广泛传播,首先离不开出版方的推波助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等机构曾将其包装成“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平台大力推广,甚至推动多语种版权输出,本质是看中其“阴谋论畅销书”的商业价值 。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大量账号照搬书中“菲尔蒙特饭店会议”“转基因灭种”等惊悚内容,用夸张标题和煽动性语言吸引流量,点赞数动辄数千,背后是“流量变现”的明确诉求。
(二)相关利益群体的借势营销
部分行业为了自身利益,主动绑定恩道尔的阴谋论。例如,一些有机食品品牌将“拒绝转基因”作为营销卖点,在商品详情页标注“抵制资本操控的伪科学”,将购买行为与“守护健康”绑定,同时暗中扩散转基因阴谋论,以此打击竞争对手、提升产品销量。这些商业力量通过KOL矩阵、母婴类账号等渠道扩散谣言,进一步放大了恩道尔言论的影响力。
(三)极端情绪操盘手的刻意煽动
少数别有用心的个体或群体,利用恩道尔的言论煽动对立、制造焦虑。他们将书中的“西方阴谋论”与现实议题绑定,刻意放大中西方矛盾,误导民众将发展中的问题归咎于“外部打压”,以此收割流量、积累粉丝。这些操盘手并不关心恩道尔言论的真伪,只是将其作为煽动情绪的工具,而部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众则成为被利用的对象。
结语
恩道尔的阴谋论书籍之所以能横行,本质是“情绪需求”战胜了“事实理性”,“商业利益”绑架了“公共认知”。追捧者并非单纯的“愚昧”,而是被情绪共鸣、信息茧房和道德优越感裹挟;炒作黑手则利用这一点,通过出版、平台、商业营销等多重链条,让伪科学不断扩散。打破这一困局,既需要科普工作者创新传播方式,用通俗语言和故事化表达破解信息壁垒,更需要民众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警惕“情绪先行”的叙事陷阱——唯有尊重事实、理性判断,才能避免被阴谋论绑架,看清世界的真实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