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领域,抗体药物的研发通常依赖于动物免疫或大规模体外展示库筛选。这些方法虽然成功应用多年,但过程耗时,且难以精确控制抗体与靶点的结合位点。能否不依赖现有抗体库,完全通过计算手段从头设计出结合特定表位的抗体,一直是该领域追求的目标。
2025年11月5日,David Baker研究团队在Nature上报道了他们在计算抗体设计领域的关键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RFdiffusion生成式模型的计算流程,能够针对用户指定的蛋白质靶点及特定表位,从头设计具有原子级精度的单域抗体(VHH)和单链抗体(scFv),并经由实验验证了其结合模式与设计模型高度一致。
RFdiffusion模型的设计策略
研究团队的核心工作是对已有的RFdiffusion蛋白结构生成模型进行针对性微调,使其适用于抗体设计。RFdiffusion基于扩散模型原理,通过添加噪声再逐步去噪的过程,学习从随机结构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三维结构。
在此次研究中,团队采用抗体-抗原复合物结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在设计中,他们将抗体框架区(Framework Region)的结构和序列作为固定条件输入模型,引导模型将设计自由度集中在互补决定区(CDR)环的构象生成上。
同时,他们利用“热点”残基(hotspot residues)指定靶点上的目标表位,引导生成的CDR环与该区域形成特异性相互作用。
![]()
Fig1 Rfdiffusion模型抗体设计总览
值得注意的是,该流程并不预设抗体与靶标的相对空间位置(刚性对接)。模型在生成CDR环的同时,也负责探索和优化抗体相对于靶点的整体取向,这一特性对于发现新颖的结合模式至关重要。
在获得由RFdiffusion生成的抗体骨架结构后,研究团队使用ProteinMPNN序列设计工具为CDR环设计具体的氨基酸序列,使其能够稳定地采取预设构象并与靶点形成有利的相互作用。
实验验证:从计算模型到功能性抗体
为验证该计算流程的实用性,研究团队针对多个疾病相关靶点开展了设计实验,包括流感血凝素(HA)、艰难梭菌毒素B(Tcd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表面蛋白以及SARS-CoV-2病毒受体结合域(RBD)。
他们首先聚焦于结构相对简单的单域抗体(VHH)。通过酵母表面展示技术对数千个计算设计进行高通量筛选,他们成功获得了能够特异性结合各靶点的VHH分子。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分析定量了结合亲和力:针对流感HA的VHH亲和力最优可达78 nM;针对TcdB的VHH亲和力为260 nM(Figure2b, d)。
![]()
Fig2 生成抗体的亲和力测定
为确认表位靶向的准确性,他们进行了竞争结合实验:使用已知结合同一表位的蛋白(如结合TcdB Frizzled表位的FZD48),可完全阻断所设计VHH的结合,而结合其他表位的蛋白则无此效应(Figure 2c, d)。这证明设计抗体确实结合在了预设的表位。
冷冻电镜确认原子级精度
计算设计能否在真实结构中实现,需要高分辨率结构数据的最终验证。研究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解析了多个设计抗体与靶点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对于结合流感血凝素Stem表位的VHH_flu_01,3.0 Å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显示,其整体结构与计算模型的Cα原子均方根偏差(RMSD)为1.45 Å。其中,负责关键相互作用的CDR3环,其骨架结构与设计模型的RMSD仅为0.84 Å(Figure 3d-g)。
CDR3环上的多个侧链(如V100, V101, S103, F108)与HA表面的相互作用模式,也与设计预测高度一致(Figure3e)。该设计的结构与PDB中任何已知结合此表位的抗体均不相同,证实了其新颖性。
![]()
Fig3 cryo-EM解析设计抗体与靶点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研究进一步将该方法拓展至更复杂的单链抗体(scFv)设计,这需要同时准确设计重链和轻链上的六个CDR环。他们开发了一种结构指导的组合组装策略,将来自不同设计但具有相似结合模式的重链和轻链进行组合,成功获得了高亲和力结合TcdB的scFv(如scFv6,亲和力72 nM)。
将其转化为全长IgG后,亲和力得以保持(68 nM)。对scFv6与TcdB复合物的3.6 Å冷冻电镜结构解析表明,其六个CDR环的构象均与设计模型高度吻合,所有CDR环的骨架RMSD均在0.2 Å至1.1 Å之间(Figure5e-f),实现了对双链抗体界面的原子级精度设计。
![]()
Fig5 cryo-EM解析结合TcdB的scFv的三维结构
当前局限与未来方向
尽管取得了成功,该流程目前的实验验证成功率仍在0%至2%之间,表明计算模型仍有优化空间。研究团队指出,设计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续用于筛选设计可靠性的“评判器”(oracle)。在研究初期,他们通过微调RoseTTAFold2来评估设计质量,但其判别能力有限。
研究发表时,AlphaFold3已发布。回顾性分析显示,利用AlphaFold3的界面预测模板建模分数(ipTM)对设计库进行过滤,可显著富集实验成功的阳性设计。例如,在VHH设计中,结合成功的案例高度集中于ipTM > 0.6的少数设计中。将此类更强大的预测工具整合进设计流程,是提高未来成功率的关键。
总结
David Baker团队的研究首次系统性地证明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RFdiffusion)能够从头设计出靶向特定表位、且具有原子级精度的抗体。该方法为抗体发现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不依赖于免疫动物或天然抗体库的路径。
其开源发布的代码(GitHub: RosettaCommons/RFantibody)将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计算模型的持续优化,计算设计有望使抗体药物的开发变得更快速、更精准、更具可预测性。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