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3年间,全球一共融化掉了28万亿吨冰,若将这些融冰全部倾泻在中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足以使整个国土淹没在2.9米深的水下。这是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数据,也是我们的星球上正在真实经历的巨变。
地球的“固态水库”——冰川,正以空前的速度消融。从遥远的南北极到我们身边的巍峨雪山,这场表面寂静却影响深远的改变,正在触发一系列关乎气候、生态乃至人类未来的警报。
![]()
冰川在消失
在过去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地球上的冰川正经历着一场触目惊心的“消瘦”。从1994年到2017年,这23年间,全球总共融化了28万亿吨的冰。而2017年之后,冰川仍在以每年约1.3万亿吨的速度持续流失。
其中,北极地区尤为突出,融化的海冰总量高达7.6万亿吨。海冰本身融化虽然对抬升海平面影响较小,但它如同地球的“反光镜”,原本能将大量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随着海冰覆盖面积的缩减,深色海面吸收更多热量,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的恶性循环。
![]()
南极大陆的冰架与冰盖也损失惨重,总计约9万亿吨冰体消失。冰架作为南极冰盖伸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其快速消解很可能破坏整个南极冰盖结构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格陵兰岛,冰岛等地也损失了约3.8万亿吨冰。
遍布全球的山地冰川同样未能幸免。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到秀丽的阿尔卑斯山,这些曾经装点群山的“白色缎带”正在明显变薄、后退,期间共消融了6.1万亿吨。
![]()
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这片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区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源泉。
科学家温旭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提供了生动见证:2004年,在他初次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时,积雪深可没膝,必须用上踏雪板等装备;而如今,同样的路线,厚雪已被硬冰和裸露的岩壁取代,须依靠冰爪才能防滑,冰川上的裂缝也因融化而变得更大、更危险。
我国专家进一步作出严峻预测:无论未来气候情况如何,西北地区那些面积小于0.5平方公里的小型冰川,也已注定将在本世纪中叶前全部消逝。
![]()
连锁的危机
冰川的急剧融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海平面持续上升。过去二十余年间,因冰川融化导致的全球海平面已上升35毫米,且目前仍以每年4--5毫米的速度增加。
若这一趋势得不到控制,未来上海、广州、天津等我国沿海城市,以及全球众多三角洲和岛屿国家,都将面临被海水侵蚀甚至淹没的威胁。
![]()
冰川消融的背后,还潜藏着更深层的气候危机。极地海冰的减少不仅使海洋吸收更多太阳热量,更释放出大量被封存于冰层中的有机质,其中就包括甲烷,这种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其释放会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形成远超当前气候预期的恶性循环。
此外,在极地与高原的深厚冰层中,还冻结着多种远古病菌微生物。它们在冰芯样本中被科学家发现时仍具活性。冰川的快速消融,意味着这些“沉睡的病原体”可能重新进入现代生态环境,其潜在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目前仍难以估量。
![]()
山区冰川稳定性下降,也易引发冰崩与冰崩等灾害。2016年西藏阿里的冰崩事件,正是大自然向我们敲响的警钟。
而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江河系统而言,冰川就是天然的大型“固体水库”,在干旱少雨季节持续为下游补给水源。
如今这一调蓄功能正逐渐衰退,导致雨季洪水更汹涌,旱季水资源更紧张。近几年,塔克拉玛干沙漠罕见地发生洪水,却与下游地区缺水并存同时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正是自然界水循环出现失衡的鲜明写照。
![]()
人类的应对
面对如此的严峻现实,人类究竟能做些什么?首先,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手段,在庞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其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不论是科学家在天山一号冰川铺设隔热反光材料(即“盖被子”),还是在四川达古冰川开展人工造雪,这些探索本质上都属于“守护特定点位”的局部保护。
![]()
对于面积较小、具有特殊科研或旅游价值的冰川,或许能起到延缓消融的作用,但若指望它们扭转全球冰川消融的整体趋势,目前仍不现实。
唯一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的路径,是迅速、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将气温的上升幅度控制在设定目标之内。而每一次节能减排行动,每一处向清洁能源的转型,都是在为延缓冰川融化、也为人类自身的未来增加希望。
![]()
与此同时,对于冰川融化已带来的直接风险,我们并非无计可施。2018年,雅鲁藏布江上游区域发生冰崩灾害,仅第二年,我国就在该区域建成了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这套系统通过实时感知与智能分析,能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为下游居民疏散争取关键时间。
截止2024年,该平台已成功实现了5次预警防范。这类“防患于未然”的适应行动,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关键和务实。
![]()
结尾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和这些遥远的冰雪紧密相连。今年,北方夏天经历了长时间干旱,入秋又经历了连绵阴雨。未来,随着气候失衡,这样的反常天气可以会愈加频繁。地球,正以它自己的方式,映照着人类的未来。
当下,冰川保护已成为一项全球性议题。联合国已将2025年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此后的每年3月21日为“世界冰川日”。这一举措表明,冰川问题已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级别警觉,它不再仅仅是科学家关心的课题,而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的挑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