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监管总局指导8家平台企业共同发起并签署《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管理自律公约》。图/IC photo
今后,黑心食品商家想在网络平台“打游击”,有点难了。
据央视新闻11月7日报道,为强化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食品消费环境,市场监管总局指导8家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企业,共同发起并签署《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管理自律公约》。
《公约》从6大方面聚焦当前网络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以强化平台企业食品安全自律管理。其中,协同建立入网食品生产销售者“黑名单”,防止相关主体通过更换账号等方式重新“入网”,并倡导信息共享和跨平台约束,实现“一处违法,全网受限”等引发关注。
随着网购成为公众生活日常,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此前由于网购平台分散性管理的特性,平台之间“各管一摊”,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更难以形成统一的跨平台约束规则。这导致不少黑心商家将网络平台当作“游击战场”,做“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并不鲜见:其账号在一家平台被处理,便立马转换“阵地”再上线。
此类问题的存在,不仅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也增加了对相关商家的监管难度。而此番《公约》的签署,无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当平台之间实现“黑名单”协同共享,这种“一处违法,全网受限”的跨平台约束机制,就可以最大限度防止黑心商家换个平台、换个马甲重新上场。可以说,这一举措直指网络交易中衍生出的复杂风险,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节约了监管资源。
之于平台而言,这也可以提升其日常管理的效能。试想,当“黑名单”实现共享,各平台之间针对不良商家的试错成本将大大降低,只要一家发现该商家存在问题,那便可以从准入层面将其拒之门外。长此以往,势必减少因不良商家“换壳重生”带来的管理风险,继而优化平台商业生态。
事实上,这一《公约》的签署,也可以起到“头羊效应”。从平台覆盖层面看,此番签约的8家平台为国内头部,无论从其用户规模,还是市场份额来看,这些平台都占据网络食品交易的主导地位。因而,这些实践将会在行业内迅速形成示范作用,吸引更多中小平台的参与。
当“一处违法,全网受限”的跨平台约束机制成为行业标配,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消费者。
当然,也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也需明确“黑名单”的认定标准与退出机制,确保相应规则的公平、透明,避免出现认定标准模糊的问题。否则,就可能会误伤一些合法经营的主体。
因此,涉及“黑名单”的认定一定要坚持审慎原则,尽量做到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误伤一个好人。此外,也需完善跨平台数据共享的隐私保护机制。
也要看到,此次《公约》终究只是行业自我约束的体现,要想避免其沦为“纸面协议”,还需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常态化检查、专项督查等方式,督促平台落实好相关内容。唯有如此,方能形成共治格局,从根本上确保网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护航平台经济健康长远发展。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