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末夏初,随着上海解放,一位久经沙场的三野参谋长踏上了阔别九年的归乡之路,急切地想见那位在乱世中将他一手拉扯大的老母亲。
![]()
然而,当他满怀激动地赶回老宅,迎接他的却是一道生满铁锈的门锁和荒草丛生的庭院,邻居们一脸茫然,没有人知道他的母亲去了哪里。
这一刻,他几乎以为母亲已经离世,但命运之手又在峰回路转处,安排了一个令人热泪盈眶的重逢。
更让人惊讶的是,那位昔日靠针线维持生计的老妇人,如今竟已身着军装,成了一名四野连级干部。
一段抗战母子的传奇,在历史尘埃中重新浮现……
年少参军
曾经的宁波有这样一户普通家庭,没有高门深户的风光,也没有商贾富贾的丰盈,母亲两个孩子依靠丈夫在绸缎店的一份微薄收入,艰难维持着生活。
![]()
那时候的蔡群帆还只是个年幼的孩子,每日清晨睁开眼,总能看到母亲杨凤珠忙碌的身影,为了家里的生计,她在家门口摆过小摊,也到邻家帮忙洗衣裳。
奈何命运从不怜惜这样的勤苦人家,蔡群帆七岁那年,哥哥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病倒了,母亲整宿不睡,抱着发烧抽搐的长子徘徊,小孩子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寒冬。
几年后,父亲也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从那之后,杨凤珠变得愈发坚韧,她把所有的辛苦都吞进肚子里,蔡群帆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他能走出这逼仄的屋檐,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
![]()
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撼了少年懵懂的心,站在人群里高喊口号,声音沙哑却坚定,他并不懂什么宏大的理论,只知道“国家有难,男儿当挺身而出”。
终于,抗日游行演变成了校方眼中的政治事件,学校直接将蔡群帆开除了学籍,当他沉默着将开除通知书递到母亲手中,母亲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做得对。咱们是中国人,不能跪着活着。”
那一刻,蔡群帆明白了,母亲的坚强不只是为了生活,即便身为旧社会的妇人,仍然明白“国家”二字的重量。
![]()
此后,蔡群帆开始全身心投身于抗日救亡,在法租界做起翻译,为地下组织传递情报,母亲则是他最坚定的战友,每当他深夜归来,母亲总会点亮一盏昏黄的灯,为他热一碗饭。
风雨中的少年没有被命运击倒,反而在泥泞中踏出最坚实的步伐,而那个用手工换来一线希望的母亲,正是他一生中最坚定的后盾与英雄。
当年,他表面上不过是在外国公司担任翻译的普通职员,生活平静无波,事实上,这位翻译先生却是中共在上海地下组织的重要联络员,肩负着传递情报、策应行动的重任。
就在蔡群帆的那只手提包里,藏过电台部件、密码纸甚至是整本作战计划,每一样都关乎无数同志的生死。
![]()
1938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便被派往浦东担任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兼工委书记,彼时的浦东破败杂乱,还是敌人势力盘踞的前沿阵地。
蔡群帆一到任便立即着手整顿组织架构,建立基层党支部,发展地方武装,办公室设在一处茶馆的后堂,每天都以喝茶论古为幌子,接待一批又一批的联络人。
1941年,日本大军南侵,中共中央命令浦东工委武装力量南下,会合其他抗日力量,共同开辟敌后根据地,蔡群帆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项几乎是九死一生的任务。
最初的部队只有两百人,枪支弹药也极为匮乏,蔡群帆将战士们分成几个行动小组,以游击战为核心策略,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破袭、伏击、刺探行动。
![]()
几年之间,这支草根武装迅速壮大,从游击小队发展成数百人的正规武装。
他们在山间建立了根据地,设立医疗站、被服厂、粮食仓库,与民众配合打击敌军据点,逐步拓展根据地范围,蔡群帆渐渐成为当地日军和伪军最忌惮的存在。
凭借不屈的韧劲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蔡群帆带领浙东游击队成功站稳脚跟,并在日后整编中被纳入新四军序列,他也成长为战术老练、洞察全局的指挥官。
人去家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街头巷尾燃起了久违的欢腾,鲜红的旗帜在空中招展。
![]()
这一天,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对蔡群帆来说,这是一场牵挂了九年的归程,他的心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焦灼,没有第一时间休整,而是请了几天假,只为回家见一面老母亲。
当他穿着军装回到熟悉的街巷,远远望见自家那扇熟悉的门,可那扇门紧紧关闭着,门锁早已锈迹斑斑,门前杂草丛生,看起来早已是人去楼空。
蔡群帆只觉得胸口骤然一沉,试图从街坊那里打听消息,有人摇头叹息,有人含糊其辞,每一句应答都像锤子一般砸在他的心上。
![]()
那一夜,他坐在空旷的巷口,一直没有离开,望着那扇紧闭的大门,脑中不断浮现出母亲做针线时的背影、在厨房忙碌时的身影,还有那些深夜里为他备饭、为他加被的点滴。
作为革命军人,蔡群帆早已习惯了面对牺牲,可这一次,他还是无法面对不能再叫一声“娘”的现实。
就在他濒临崩溃之际,军部接到通知,有位穿军装的老妇人正在那边等他,那一瞬间,蔡群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直到他推开军部大门,看见那位站在院中的妇人时,他才终于明白,母亲还活着。
![]()
两人对视良久,蔡群帆的眼中已满是泪水,扑上前去紧紧抱住母亲,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而杨凤珠也早已泪流满面,嘴里不停重复着一句话。
“我就知道你不会出事,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回来。”
九年重逢
原来,在蔡群帆离开后的不久,日军便占领了上海,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抗日家庭的疯狂清洗,作为一名新四军战士的家属,杨凤珠自然也在清查名单中。
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与威胁后,一位地下党员悄悄将她转移至山东抗日根据地,希望她能在那里安稳度日,可她却主动要求为抗战出力。
![]()
不会端枪打仗也走不动长途,但她的手工活却成了前线战士最需要的保障,日夜缝制军衣、军鞋、袜子,慢慢地,她在部队中建立了威望,最终被编入四野部队,成了连级干部。
这是一段无人知晓的传奇,母亲不是战士,却用自己的方式与儿子并肩作战,走上了不同的战线。
九年的光阴,在战争的车轮下仿佛一瞬间就被碾碎了,但对杨凤珠和蔡群帆这对母子而言,这漫长的时光却仿佛隔了一整个世纪。
抗战胜利后,杨凤珠随部队被安置在东北,解放战争紧接而来,部队再次进入紧张战备状态,她的工作也比以往更为繁重,不仅要为战士缝补衣物,还负责协助后勤仓储管理。
![]()
每一项任务她都完成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亚于年轻的后勤干部,可在心底深处,那根牵着儿子的线从未断开。
每到深夜,她总会一个人坐在被服库的小木凳上,看着窗外的星光发呆,没有告诉任何人,但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念头,只要胜利那天到来,她就要去找儿子。
终于,随着全国解放的号角吹响,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杨凤珠开始了她的寻子之旅。
她知道儿子曾是新四军,后来整编进了华东野战军,也就是如今的第三野战军,当她听说三野的主力部队刚刚解放了上海,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
当她站在上海市政府门口,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妇人曾在枪火中坚持了九年,也在针线中熬了九年。
市政办公楼里,上海新任市长陈毅正在召开恢复市政秩序的会议,听说有一位老兵家属坚持要见他,还说“可能跟一位新四军老同志有关”,特意中断会议接见了这位不速之客。
当杨凤珠坐在陈毅面前,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和寻找儿子的原因一一讲出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也被深深打动。
他没有敷衍,而是亲自命人查阅部队干部名册,要在几十万名战士中寻找一个名字如同大海捞针,好在,蔡群帆这个名字对军部来说并不陌生。
“蔡群帆,二十军参谋处长。”
![]()
“就是他,赶紧联系部队!”
当消息传到部队驻地时,蔡群帆刚结束巡视任务归来,得知有一位军装老人找他还自称“娘”,整个人愣在了原地,他不敢相信,也不敢轻易接受这个消息。
“群帆,是你吗?我是你娘啊……”
那一刻,蔡群帆眼眶陡然湿润,手中钢笔“啪”地一声掉落,那天,他几乎是跌跌撞撞赶回市政大院,身为一军参谋长,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此刻只是一个终于等到母亲消息的儿子。
大院门口,杨凤珠静静站着,当蔡群帆出现在她眼前的那一刻,他穿着笔挺的军服,胸前佩戴着战功章,眼中却早已没有将军的威严,只有孩子的温柔。
![]()
“娘……娘,我以为你早就不在了……”
“傻孩子,我也是……我也是……”
这场重逢没有鲜花也没有仪式,只有一对身穿军装的母子,在胜利的城市中紧紧相拥,九年的等待,九年的牵挂,终在这一刻化作滚烫的泪水和颤抖的呼唤。
他们懂得,这一次的重逢是上天格外的恩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母子相逢是何等难得的幸运,军装之下是血脉,是信仰,还有一段用坚韧和爱共同书写的抗战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