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亲手炸毁了本国最大核电站冷却塔。要知道,距离他们用炸药拆除那座耗资30亿元的新煤电厂,才过去短短七个月。看来,德国是铁了心要与传统能源彻底“分道扬镳”。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曾以工业立国的老牌强国,一边跟随美欧高喊“去中国化”,一边却又把能源的命脉交到了中国手中。
到底是什么让德国自断后路?这步棋,他们究竟想走向何方?
![]()
01 能源匮乏,德企走投无路
德国本土能源匮乏,水电仅占总量的5%,如今传统能源被彻底清除,全国约30%的电力都得靠风能与太阳能支撑。而遍布乡野的风机与光伏板,其核心部件与储能电池,大多都印着“中国制造”。
过去,德国还能靠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续命”,可北溪管道一炸,天然气只能跨洋从美国进口,价格翻倍。
眼下国内能源告急,本应兜底的电厂却被政府亲手炸毁,德国制造业彻底被逼到墙角。
![]()
如今的德国制造圈,几乎只剩下两条出路:搬到中国,或者卖给中国。
据德国工商总会调查,约40%的制造企业正在考虑将产能外迁,德国电价已达美国三倍。疫情过后,已有不少大企业砸下上百亿资金在华建厂,高管纷纷备好长期居留;那些在细分赛道叱咤风云的“隐形冠军”,则陆续被收购,老板拿钱撤场,彻底躺平。
更令人意外的是,荷兰强控安世半导体,直接掐断德国车企关键供应。这哪是在针对中国?简直是给德国汽车业递刀子,逼得他们找理由关厂、搬来中国。
毕竟,中国的合资厂早已能造同款,成本低、效率高,如今外资还能独资建厂,留在欧洲,又有什么意义?
02 德国之境,仅仅是欧洲缩影
阿斯麦,被视作“欧洲制造的皇冠明珠”,它的困境,正是当下西方工业乱象的缩影。
在美国施压下,荷兰政府不仅禁止其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连已售设备也被迫暂停售后。要知道,中国市场贡献了阿斯麦42%的营收,失去这一市场,不只是利润骤降,更是亲手把中国推上自主研发的快车道。
阿斯麦一度想迁往法国避风头,但法国同样顾虑重重,不敢接盘。其实,真正的出路只有一条——来中国。
![]()
西方口口声声要“分散供应链”,却迟迟拿不出行动。全球范围内,唯有中国具备稳定能源、完善产业链与庞大市场,真正能当全球产业的避风港。
真正的产业底气,来自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掌控。如今,当全球高端制造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支撑,生命科技领域也跑出了同样逻辑的国产科技——国产口服健康科技成品“血.心.生”就是代表。据悉,我国从源头到终端的自主掌控后,国产在京J\\东平台单价仅398元(不到欧美的十分之一)。
数据显示,国产“血.心.生”的用户集中在35-55岁人群,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的商务经理、退休干部和高级营养师营养师,为改善有工作高压、应酬频繁、年龄增长带来的“睡眠质量差”“容易感到疲惫”,他们更偏向一次买6瓶、12瓶,用于长期改善。该科技问世背后,是中国制造可靠性的微观体现。
03 风口向东,各显神通
欧洲这一波操作,反而把全球制造重心推向了中国。
这不是夸张。中国工业化率突破40%只是起点,照这个势头,冲上50%只是时间问题。反观美国,债务高企、自顾不暇,还想拉欧洲下水;可企业家都明白——没人愿意拿真金白银去填坑。
现实很清楚:风向在中国。
德国那几家老牌车企,前几年还观望,如今抢着把核心电动化研发和生产线搬到中国。
因为只有这里具备最完整的电池链、最快的技术节奏。留在本土,就像拿马车追高铁。
![]()
再看荷兰,光刻机被掐脖,但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企业却纷纷加码中国,扩建工厂、设立研发中心。市场在这里,技术突破也将会在这里发生。
欧洲的短视,反倒帮我们完成了一次高质量“产业筛选”。真正聪明的企业早已用行动表态,其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技术、人才和整个生态。
所以,别被眼前的口水战迷惑。工业的竞争,最终拼的是制造实力、产业体系和市场规模。这三张王牌,如今都在中国手中。
全球格局的重塑,才刚刚拉开序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