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停火协议墨迹未干,一枚导弹精准命中记者帐篷,他发稿前5分钟,生命戛然而止。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以军AI系统竟用面容识别给记者定罪,本应保护的“PRESS”标识,反而成了最危险的符号。
技术为何走向了反面?记录为何变成原罪?
![]()
AI系统化身“数字上帝”,它的眼瞳比鹰隼更锐利,清除成了一场精准的点杀。
在加沙的夜空下,一个名为“福音”的系统,日均能锁定一百个目标,像上帝一样宣判着生死。
而另一个系统“薰衣草”,则通过面容识别,将采访过“敏感人物”、去过“敏感区域”的记者,一个个打上标签。
![]()
他们的防护背心上,印着大大的“PRESS”字样,本来是为了让交战双方识别身份,避免误伤,现在这背心反倒成了活靶子。
路透社后来干脆不再向以军共享记者位置了,因为他们发现,越是表明身份,越容易挨炸。
这一切,不是传统战争的误伤,而是一场针对“真相载体”的精准清除,一场算法主导下的、对人类记忆的蓄意格式化。
停火协议签了又撕,但AI的杀戮从未停止,它在沉默中高效地执行着命令,比任何人都更“忠诚”。
![]()
UNESCO报告指出,全球超过68%的冲突地区已出现AI被用于识别和定位记者的案例,这不再是孤立事件。
乌克兰冲突中,类似AI定位系统曾被用于标记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导致多次“误袭”,但重合度高达95%,这背后绝非偶然。
技术进步了,但文明似乎在后退,当清除比记录更容易时,我们正在滑向一个危险的深渊。
这背后,是一种彻骨的恐惧,是对真相无法再被垄断的恐惧。
所以,必须有人为此献祭。
![]()
256名记者遇难,这个数字刷新了数十年来全球冲突的记录,也刻下了人类文明的伤疤。
加沙记者群体总共才1300余人,这意味着近五分之一的同行,永远倒在了炮火里,倒在了记录真相的路上。
10月29日凌晨,努赛赖特难民营,《巴勒斯坦报》记者穆罕默德·阿尔·穆尼拉维和妻子在睡梦中遭遇空袭,当场身亡。
![]()
他的朋友透露,事发前一晚,他刚回到家人的帐篷准备带他们前往加沙城,但以军的导弹比他的脚步更快。
天亮后,救援人员在瓦砾堆里翻找,连两人完整的遗体都拼不出来,只找到一本被烧焦的采访本。
那本采访本上,“真相”二字,被血迹和泪水晕染开来,模糊难辨,却又无比清晰。
这就是真相的代价,有时,就是生命本身。
![]()
达赫杜赫,半岛电视台加沙分社社长,在冲突中失去了4名家人,包括同样做记者的长子。
他擦干眼泪,又扛起相机回到了现场,他说要是自己停了,家人的死,还有更多加沙人的苦难,就真的没人知道了。
这句话,是所有巴勒斯坦记者深入骨髓的使命感,也是他们用生命写下的遗言。
![]()
他们自发组建联盟,通过加密渠道分享素材,用简易发电机和临时卫星信号,把最后的画面和声音传出去。
每一次按快门,都是在为历史留存证据,都是在跟时间赛跑,都是在赌上自己的性命。
23岁的女记者萨拉姆,在一次空袭中身亡,她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一本采访笔记,上面有一句未能发出的话。
她说:“如果连我们都沉默了,加沙的苦难就真的无人知晓了。”
![]()
他们不是什么英雄,他们只是在做该做的事,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坚持,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英雄主义。
他们,是在为全人类守夜。
![]()
肉体消亡还不够,以军还要给每个死去的记者,扣上一顶“恐怖分子”的帽子,这是在执行一场“名誉谋杀”。
阿纳斯·谢里夫,这位拥有50万粉丝的记者,被无人机精准命中后,以军立刻发表声明,说他是哈马斯“行动小组头目”。
他们甚至拿出一张所谓的“工资单”作证据,但半岛电视台及独立分析师核查后指出,那只是一份薪资发放记录,未包含任何参与军事行动的证据。
![]()
显然,这都是编造的谎言,是一种卑劣却高效的组合拳,不仅能为暴行洗白,更能从根源上污染受害者所有作品的可信度。
这是一种对真相的“软埋葬”,比物理清除更为阴险。
以军这套事后编瞎话的套路,早就用熟了,哪怕记者跟哈马斯压根儿没关系,他们照样会硬扣帽子。
![]()
2018年,记者亚瑟·穆尔塔贾因为批评哈马斯还被拘留过,按理说跟哈马斯关系并不好,可他死后,以军照样给他扣上“哈马斯同情者”的帽子。
2022年遇害的记者希琳·阿布·阿格莱也是一样,以军一开始矢口否认,说跟自己没关系,后来在国际法医证据的压力下,才不情不愿地承认“可能误伤”。
但直到今天,以色列也没启动任何刑事调查,仿佛生命真的可以归零,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
![]()
联合国的调查报告一针见血:“要掩盖种族灭绝罪行,需要先扼杀传递真相的声音。”
把记者污名为恐怖分子,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灭口”,只有这样,那些医院被炸毁、儿童被屠戮的画面,才不会刺痛世界的眼睛。
这种仇恨甚至延续到了葬礼上,在阿格莱的葬礼中,以色列警察公然殴打为她抬棺的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暴力,而是一种对“真相见证者”这个符号的极端亵渎。
![]()
而某些西方媒体,也在这场谋杀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BBC在初期报道中,将针对性的袭击轻描淡写为“意外伤亡”;福克斯新闻更过分,不加核实地引用以军的声明,把死去的记者说成“恐怖分子”。
路透社甚至曾发布关于以军追踪记者信号的报道,随后又悄悄删除,这种所谓的“客观”,实际上是一种对事实的背叛,严重扭曲了公众的认知。
![]()
加沙政府媒体办公室的声明,直接点名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称这些以色列的盟友,要对这些暴行负全部责任。
他们要求谴责、要求追责、要求在国际法庭起诉,但这些呐喊,在政治的算计中,显得如此无力又苍白。
沉默,就是共谋。
![]()
但,总有人在黑暗里,固执地寻找光。
美联社与路透社已联合全球20余家主流媒体,向以色列政府提交了3次公开信,要求彻查记者聚集点遇袭事件。
巴勒斯坦记者协会,也联合了120家地区媒体,发起了“真相不沉默”运动,通过线上专题持续披露加沙记者的遭遇。
这些行动,像黑暗中的火把,虽然微弱,却坚定地传递着一个信号: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绝不沉默。
![]()
2025年4月,欧盟通过《数字战时法案》,首次明确将“利用AI系统定点清除平民及新闻工作者”定义为战争罪,并设立了技术溯源机制。
这是法律层面的重要一步,它宣告了技术滥用的底线,也为未来的审判提供了依据。
我们必须推动独立公正的调查,让施暴者与污名化者都付出代价,这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的承诺。
最重要的是,各国都该拿出实际行动保护记者,而不是选择性失明,必须建立全球性的“记者安全保护伞”。
![]()
牛津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院主任Mira Rostova教授警告说:“‘福音’和‘薰衣草’这类系统,本质上是在创造一个‘数字上帝’,它决定谁有权利被看见,谁必须被消失。”
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根本性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那些散落在废墟里的记者证、破碎的摄像机镜头和未发出的稿件,都成了256名逝者的无声见证。
穆尼拉维未完成的草稿、谢里夫定格的画面、萨拉姆最后的遗言,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在这场冲突中,真相的传播者正成为被猎杀的目标。
![]()
但,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那些用生命守护的碎片,终将拼凑出完整的图景,那不仅是加沙的过往,更是人类文明自我救赎的起点。
因为,守住真相,就是守住文明的底线。
![]()
当清除变得比记录更容易,记录本身就成为最神圣的反抗。
算法可以决定生死,但无法定义历史;权力可以掩盖一时,却无法永远埋葬真相。
我们能为这些散落在废墟里的真相碎片做些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