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端搜索“记者节”,发文海量。“转型Meida人”注意到,其中一些媒体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发文吐槽、感慨,语言犀利——
文章节选:
按照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
很多记者都吐槽,好不容易有个自己的节日,不能休息不说,还要额外增加工作负担。为啥呢?因为要绞尽脑汁地策划怎么过这个节日啊。单位内不同部门间要比创意,跟别的单位还要比新意,有时还要组织活动,这不是让本来就“连滚带爬”的工作更加“如牛似马”了吗?
以前总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现在是没这个感觉了……收入上的获得感和精神上的获得感都在减弱。传统媒体在转型,可是很多媒体搞了自己的APP后都沦为了自娱自乐。
文章内容节选:
11月8日记者节,国內各大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如期上线了一批庆祝短视频:记者们出镜谈初心、演职场短剧、晒采访日常,热闹非凡。但尴尬的是,这些作品大多陷入“内部转载刷屏,外部无人问津”的窘境,点赞数停留在个位数、十位数,基本都是内部工作人员的点击之功。
多数庆祝短视频始终围绕“记者的辛苦”展开:熬夜写稿、突发任务、风吹日晒的日常,成为反复呈现的叙事模板。这些场景能让同行短暂共情,却难以打动普通公众——老百姓评判记者的价值,从不是看他们有多累,而是看他们的报道是否回应了关切、是否推动了改变。
让记者像“猴子一样演视频短剧”,不仅没能传递职业荣誉感,反而引发内部反感和外部疏离。
文章节选:
看李微敖老师的微博,才知道今天是记者节。有一种很恍惚的感觉。
在项老师的小号看到你诸多官媒的什么什么正式进入。心里有着的也是恍惚。
![]()
当一切的概念被混淆,一切也都意味着结束。
文章节选: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2003年入行以来的第23个中国记者节。
这个“记者年”,我一共发表了43篇新闻稿,相比上一个“记者年”,发稿数量减少了20%。 我希望自己能够写得更好一些,“水稿”、“烂稿”尽量少一些。 当记者的时间越久,对文章的自我要求、期许,可能确实也在逐步增加。
“等通知”、“看通报”、“转通稿”、“听上级安排”,会是,或已经是“主流”了,但这,绝不是新闻工作的本真,绝不是记者职业的本质。否则,我们,又如何能成其为记者?又何以不愧于这个职业?
文章节选:
早上看朋友圈,才想起来今天是记者节。对这个所谓的记者节,实在没有感觉,甚至还有些汗颜。
媒体圈的大佬,几乎都退出了媒体界……造成调查记者稀少的原因,是因为大量的调查记者没有用武之地。
去年看到一个新闻,有个名叫温远灏的政法记者家里被拆迁,多方维权无果,当地官员居然去他单位威胁他。看了这个新闻我百味杂陈,这在原来,完全不可想象。
文章节选:
当年最能快速提高新闻工作者专业素质的部门非体育新闻莫属……然而时代大潮掩杀而来时,最先牺牲的也是体育新闻。
红星能坚持到现在已经不容易了,现在靠谱还有深度厚度的体育报道也只剩凤凰撑着。
文章节选:
记者节不放假,要搞策划,这很记者。记者节演讲比赛主题:《坚守与担当》。比赛时间:晚上加班时。
深度报道的阅读量,永远赶不上一条猫猫狗狗的视频。“正能量一点!” 于是,悲剧也能写出希望的曙光。
流量是KPI的亲爹,质量是理想国的遗产。新媒体小编的日常:追热点、造梗、刷数据,精神分裂。
坚守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不坚持就真的一点希望都看不到了。祝福所有记者:明年记者节,能真放一天假。
除了上面犀利的文章,也有这样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最后,看看央 视20多年前的一场自由、随性、真诚而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内部庆祝晚会,给自己一些笑声吧!
“转型Media人”,以媒体从业经历为纽带,打造一个可以收获新知和人际的平台。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
微信号 |xiaoxiaojiayou66666
媒体篇
职场篇
互助篇
法律篇
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已调整。
如果希望及时看到
“转型Media人”推送文章,
如何星标——
进入“转型Media人”首页,
点击右上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