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抓住年轻消费群体,成都坐稳“消费第四城”。根据近日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291.7亿元,同比增长6.5%。这是继今年上半年之后,成都消费增速再次保持万亿城市首位,成都也进一步巩固对广州、深圳两市的反超态势。
成都消费活力“长红”的秘密是什么?有没有差异化“引擎”?11月8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西南区董事总经理谢凌,解读热现象背后的成因。
![]()
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西南区董事总经理谢凌
公园、社区、工业遗迹
非标商业场景在快速“生长”
东郊记忆的火车头里,喝着咖啡弹弹吉他;前身为1906年四川机器局火药厂厂区,变身为文创园区,可以运动可以美食;成都铁像寺水街玩转文化与潮流,全时可游、全龄可逛。这些不太“基础”的商业场景,就是现在遍地开花的非标商业场景,即有别于传统商场、步行街的非标准商业形态。
“非标商业是新消费趋势下的产物,是对现有城市商业结构的补充与挑战。”谢凌认为,随着Z世代等年轻消费客群的崛起,消费人群结构、消费意识观念、消费文化内涵等都在发生改变,都市人群时间碎片化日益明显,推动着城市商业场所、空间、业态、生态变革创新,“在有限时间内享受极致体验”成为新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于盒子型购物中心招商主攻主力店的“填空题”,大力招引相对成熟的强势品牌,迅速营造商业氛围,非标商业得注重孵化创新品牌、主理人品牌、首发首店品牌等,为消费者带来“常逛常新”的新奇体验。非标商业的核心特征表现是“跳出传统购物中心的方盒子模式”,依托工业遗址、公园、老社区等存量空间,通过“场景创新+业态重构”打造“有温度、有故事、有体验”的消费场域。
新鲜感、情绪价值、社交共鸣
正对年轻人“胃口”
“年轻人是当前消费市场的核心群体,占成都总人口的35%以上。他们的消费需求主要是三点:追求新鲜感、注重情绪价值、渴望社交共鸣。非标商业正是精准回应了这些需求。”谢凌表示,以“差异化场景、年轻化业态、沉浸式体验”精准契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调研发现,年轻人对“千店一面”的传统商业早已审美疲劳,“差异化场景”则成为打卡首选。如麓湖CPI的“自然松弛”定位,将咖啡馆、买手店、草坪融合,让年轻人在逛公园的过程中完成消费;The Gate量子介的“电竞+运动”场景,满足年轻人对“潮玩”的需求,开业首周客流超10万人次。东郊记忆的“音乐展演”“数字文创”等活动,让年轻人在“看展、听歌”中释放压力;越来越多商圈的“宠物友好”设计,让“毛孩子”和主人都能享受“松弛时光”,成为年轻人“带宠社交”的首选地。
![]()
麓湖CPI定位“自然松弛”
政策支撑 专项补贴
助力消费活力“长红”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成都非标商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今年5月,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印发《2025年成都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升级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促进增收减负、优化消费环境六方面提出26条重点任务,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案》提出,2025年成都将打造100个以上特色消费场景,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行动1000场以上。对于“非标商业”而言,这既意味着更丰富的场景供给,也意味着更强劲的政策牵引力。如麓湖CPI的建设,获得政府“混合用地许可、容积率奖励、专项资金补贴”等支持,降低了开发成本。从城市治理的科学规划到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成都正不断为新兴消费场景提供土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