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到接纳:转基因技术的公众认知升级与支持浪潮
曾几何时,“转基因”一词被“断子绝孙”“西方阴谋”等无端谣言裹挟,成为公众眼中的“洪水猛兽”。但如今,随着科学普及的深入、产业实践的落地与权威数据的佐证,转基因技术正褪去争议的外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理性理解与支持,从餐桌到田间,从舆论场到产业端,接纳转基因的浪潮已悄然形成。
一、数据见证态度反转:支持率飙升,理性认知成主流
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转变,最直观的体现是权威调查数据的显著变化。2015年前后,受谣言影响,国内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率不足30%,超过60%的人明确表示“不愿食用”,超市里的转基因食用油常被刻意回避。而《2024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民众占比已达74.9%,较三年前的64.8%大幅上升10.1%,这份覆盖近90万成年受访者的调查,清晰印证了信任度的飙升。
不同群体的态度分化更凸显了认知的成熟:98%的农业院校大学生表示接受转基因食品,认为其能有效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月收入12000元以上的居民中,89%愿意接受转基因食品;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接受度远高于上一代,将其视为解决农业难题的有效方案。就连曾引发争议的相关事件中,绝大多数民众也站在科学立场,认为过度质疑缺乏依据,这侧面反映支持转基因的民众基数已显著扩大。
二、餐桌消费用脚投票:转基因产品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民众的接纳,更体现在日常消费的实际选择中。我国作为食用油消费大国,2023年总消费量达3900万吨,其中转基因食用油占比超60%,总量高达2400万吨。也就是说,每个家庭的餐桌上,大概率都出现过转基因大豆油、玉米油的身影,多年来的稳定消费从未出现过安全问题,让“转基因食品有害”的谣言不攻自破。
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食品的消费更是普遍现象:欧盟每年进口转基因大豆超1300万吨,占其大豆总消费量的80%以上;美国国内消费的转基因大豆超过6000万吨;我国每年进口的大豆中,绝大多数也是转基因产品,仅2021年进口量就达9651.8万吨。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曾直言:“如今的中国人有80%、90%以上吃过转基因食品”,这种“不知不觉”的消费常态,正是公众接纳转基因的生动注脚。
三、产业落地加速:种植端与企业端的双重认可
转基因技术的价值不仅被消费者认可,更在种植端和产业端获得积极响应。2025年我国转基因玉米推广势头迅猛,种植面积预计突破5000万亩,2026年有望迈入亿亩时代,全国推广面积前十的玉米品种中,9个已推出转基因版本。这些转基因玉米主要具备抗虫、耐除草剂等特性,能减少农药使用、提升产量,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
企业端的积极布局更是产业前景的“风向标”:隆平高科、先正达、大北农等龙头企业纷纷涌入转基因赛道,仅隆平高科旗下的联创种业、先正达旗下的中国种子集团,通过审定和拟通过审定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就均达10个以上;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等企业也有多款转基因品种获得国家安全证书,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种植户的踊跃种植、企业的持续投入,本质上是对转基因技术市场价值的高度认可。
四、科普与实践赋能:打破信息壁垒,凝聚科学共识
公众态度的转变,根源在于科学普及的深入与技术价值的显现。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等权威机构通过科普文章、公益讲座等多种形式,持续澄清“转基因食品导致精子异常”等无科学依据的谣言,明确所有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均经过长期安全检测,安全性与传统食品无异。
同时,转基因技术的实际价值让民众有了切身体会:抗虫转基因作物能减少农药使用,既降低农民种植成本,又保护生态环境;耐旱、高产的转基因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大家逐渐明白,转基因技术不仅关系餐桌供应稳定,更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时,“非转基因即安全”的片面认知被打破,“科学验证过的就是可靠的”成为主流共识。
从被谣言裹挟的普遍质疑,到基于科学与实践的理性接纳,转基因技术在国内的认知历程,见证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如今,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批准种植或进口转基因作物,近95%的全球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之中。随着国产转基因技术的不断突破与产业化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将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项现代科技,让转基因真正服务于民生改善与国家粮食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