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刚打退日军3次冲锋后,阵地上突然传命令:“全体反冲锋!冲到半山腰,把鬼子尸体背回来,越快越好!”
下命令的是工兵营营长王耀南。话刚说完,他抄起工兵铲就冲了出去。
战士们都懵了,你看我、我看你。弹药都快没了,不捡武器却背尸体,这到底要干啥?
这事儿发生在晋西南午城战斗的关键时候。王耀南这命令看着荒唐,其实能扭转战局。
![]()
三个月前,日军第 20 师团主力带着炮火往西打,想突破黄河防线,进攻陕甘宁边区。毛主席亲自给 115 师代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发电,让 343 旅在隰县、午城一带设伏阻击。
685 团在吕梁山里和上千日军死拼,686 团团长李天佑带部队去支援,在川口村被王耀南拦住了。
王耀南攥着刚画好的地形草图,语气很坚决:“日军 1500 多人,有山炮还有汽车队,硬拼就是送命!”
他接着说:“旅长肯定会往制高点撤退,我们提前布防,既能接应战友,还能打伏击。”
李天佑心里一动。他早听过这位工兵营长的名气。
王耀南是江西萍乡鞭炮世家的,12 岁就在安源煤矿搞爆破。秋收起义后跟着红军南征北战,搭过长征路上第一座桥,还发明了 “不见鬼子不挂弦” 的地雷战术,大家都叫他 “地雷王”“爆破王”。
没等李天佑多想,王耀南已经带工兵营在河滩阵地忙起来。他们借着地形埋地雷,用石头垒隐蔽工事,才两小时就布好了伏击圈。
果然,当天傍晚,陈光带着 685 团边打边撤,把日军主力引进了伏击圈。王耀南喊了一声,地雷炸响,枪声四起,日军一下子就乱了。
可麻烦很快来了:八路军的弹药早就用完了。
史料里写,抗战初期,八路军战士平均每人只有 5 发子弹,有的新兵只能拿大刀长矛上战场。
打了还不到两小时,阵地上的枪声就稀了。不少战士枪膛里只剩最后一颗子弹。
日军察觉到不对,开始反扑。密集的炮火压得八路军抬不起头。
就在这要命的时刻,王耀南盯着半山腰的日军尸体,突然有了主意,喊出了那句让所有人吃惊的命令。
“营长,捡枪就行啊,背尸体太费劲儿!” 一名年轻战士忍不住喊。
王耀南头也不回:“鬼子的尸体就是盾牌!”
李天佑这时候才明白过来。他抽出佩枪大喊:“听营长的,两人一组,快冲!”
战士们冒着零星炮火往山腰冲。等他们背起日军尸体往回跑时,怪事发生了:原本疯狂扫射的日军突然放慢了火力,还有人对着山上比划、喊叫。
原来日军信武士道,把战友遗体看得很神圣,不许随便丢,更怕误伤遗体落骂名。王耀南摸透了这一点,用日军的规矩给战士们做了 “护身符”。
回到阵地,王耀南抹了把脸上的土,笑着对愣着的战士说:“看啥?解皮带、卸弹药啊!”
战士们这才反应过来,赶紧动手拆日军尸体上的装备: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子弹盒、手榴弹,连腰间的刺刀都没放过。
清点下来,这次 “尸体争夺战” 缴了 3000 多发子弹、6 挺轻机枪、40 多支步枪,还有不少罐头和急救包。
更重要的是,战士们发现日军子弹盒设计得巧,每个能装 50 发子弹。王耀南立刻让工兵照着做,解决了弹药存放的难题。
有了补充的弹药,八路军重新振作起来。借着居高临下的地形,一次次打退日军冲锋。
打到傍晚,日军的攻势弱了。战士们正准备连夜接着打,山下突然升起了白旗。
日军派来使者,想用法西斯俘获的八路军重伤员和烈士遗体,换他们阵亡士兵的尸体。
“鬼子这是急了!” 李天佑看向王耀南,两人相视一笑。
八路军出于人道主义同意交换。交接的时候,日军军官看着整齐排列的战友遗体,对着八路军阵地深深鞠了一躬。
夜幕降临,日军果然像王耀南预料的那样,怕八路军增援部队赶到,趁着夜色悄悄撤了。
这场打了五天的午城战斗,八路军伤亡 280 多人,毙伤日军上千人,烧了 79 辆汽车,彻底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的想法。
王耀南 “背尸体缴弹药” 这招,成了抗战史上的经典案例。
这场战斗的意义远不止打赢一场仗。
当时双方装备差很多,八路军凭着硬气和灵活的战术,硬是把日军的 “闪电战” 拖成了 “消耗战”,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屏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