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豚商业研究院研究员洪涛三(欢迎转评赞)

11月4日,民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515.2万对。与2024年同期的474.7万对相比,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增加40.5万对。1-9月离婚登记207.7万对,同比增长5.59%。。
今天,就让我们来对跨越十年(2016-2025年)的婚姻数据进行一次深入的“体检”,探寻数字背后关于中国社会与家庭变迁的真相。这份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时代的情感脉络、经济压力与政策效应。
一、结婚数据:一条持续下行的曲线,“婚姻”吸引力在下降
纵观过去十年,结婚登记数据最显著、最不容置疑的特点就是:总量持续萎缩,下降趋势明确。
- 黄金时代的远去(2016-2019年):2016年是近十年的一个高峰,全年结婚登记超过1130万对。此后便一路下滑,2017年跌破1100万对,2019年跌破1000万对(926万对)。这一时期的下滑,可以视为长期趋势的开端,背后是人口结构、婚恋观念等深层次因素在起作用。
- 疫情的“加速器”与“放大镜”效应(2020-2022年):2020年,疫情突袭,一季度结婚登记同比暴跌44.69%,堪称“腰斩”。这直观反映了社交隔离、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对未来担忧对婚恋计划的巨大冲击。尽管后续季度有所恢复,但全年数据(813.1万对)较2019年再次大幅下滑。2021年和2022年,数据在低位徘徊,疫情反复继续抑制着结婚需求的释放。
- 后疫情时代的“反弹乏力”与新常态(2023-2025年):2023年,随着疫情管控全面放开,被压抑的婚恋需求得到一次性释放,全年数据反弹至768万对,同比增长12.88%,尤其四季度同比激增43.37。然而,这更像是一次“报复性结婚”,只是很多延缓的需求,比如本身已经结婚在一起了,只差领一个合法的证书,而非趋势的反转。进入2024年,数据立刻调头向下,且跌幅惊人(全年-20.49%),2025年前三季度虽同比微增8.53%,但这是在2024年极低的基数上实现的,绝对数量(515.2万对)仍远低于疫情前水平。
结婚数据下滑的深层原因解析:
- 适婚人口结构变化:这是最根本的“宿命”因素。由于过去几十年出生人口的下降,尤其是“90后”、“00后”人口规模相对于“80后”有所减少,适婚年龄的“池子”本身就在缩小。
- 经济压力与成本高企:高昂的房价、育儿成本、生活开支,使得“成家立业”的经济门槛大大提高。许多年轻人面临“婚不起”、“生不起”的现实困境,选择推迟甚至放弃婚姻。
- 社会观念的深刻变迁: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女性经济独立,个人的自我实现价值被空前强调。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而是“选项之一”。晚婚、不婚、同居不育等多元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 疫情的长尾影响:疫情不仅打断了婚礼仪式,更深层次地动摇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和家庭抗风险能力的信心,这种谨慎心态的消退需要时间。
二、 离婚数据:一条“过山车”式的曲线,政策与现实的博弈
与结婚数据的“单边下行”不同,离婚数据呈现出一波三折的“过山车”行情,其波动与重大事件和政策的关联性极为明显。
- 稳步上行期(2016-2019年):这一时期,离婚数量整体呈缓慢上升态势,从2016年的346.8万对增长至2019年的404.3万对。这与社会自由度增加、个体意识觉醒、对不幸婚姻容忍度降低的趋势相符。
- 疫情的“冻结”与“冷静”(2020-2021年):2020年离婚数据首次出现显著下降(-7.67%)。一个普遍被认可的解释是,疫情导致的封控和社交隔离,使得办理离婚手续在物理上变得困难。更重要的是,2021年1月1日,《民法典》设立的“离婚冷静期”制度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效应在2021年的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全年离婚数据暴跌42.7%,尤其是第一季度,同比暴跌51.63%。
- 这清晰地表明,程序上的设计,有效地延缓或阻止了一部分冲动型离婚。
- 政策的“消化”与需求的“回弹”(2022-2025年):2022年数据在低位震荡。但到了2023年,随着社会生活恢复正常,离婚数据出现强劲反弹(全年+23.61%),几乎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259.3万对 vs 2019年404.3万对,但需注意2023年结婚基数更低)。这说明,经过两年的“消化”,那些经过“冷静”后仍坚持要离的夫妻,以及新增的离婚需求,共同推动了数据的回升。2024年离婚数据趋于平稳,小幅增长1.08%,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59%,显示离婚率可能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点。
离婚数据波动的原因解析:
- “离婚冷静期”政策的直接冲击:这是过去十年影响离婚数据最强大的单一政策变量。它通过增加时间成本和程序复杂性,立竿见地过滤掉了一批冲动离婚,导致数据短期断崖式下跌。
- 长期矛盾的本质性存在:政策可以延缓,但很难消除导致婚姻破裂的根本矛盾,如性格不合、家暴、出轨、经济纠纷等。因此,当社会适应了新规则后,积压和新增的离婚需求会再次释放,导致数据反弹。
- 疫情对婚姻质量的“压力测试”:疫情期间长期的朝夕相处,放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压力,对一些本已脆弱的婚姻构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这部分影响可能在疫情后逐步显现出来。
三、 对比与总结:婚姻天平的两端
将结婚与离婚数据放在一起对比,我们能读出更多意味深长的信息:
- “围城”内外的心态变化:城外的人(潜在结婚者)进去的意愿在系统性、趋势性地降低;而城内的人(已婚者),尽管有“冷静期”这样的制度约束,但其中一部分人出来的决心依然坚定。这共同描绘出一幅当代社会对婚姻制度信心有所动摇的图景。
- 结离婚比的变化:以全年数据计算,离婚与结婚的比例在2019年约为43.7%(404.3/926.0),经历2021年冷静期的骤降后,到2023年这一比例回升至33.8%(259.3/768.0),2024年进一步升至42.9%(262.1/610.6)。这表明,尽管结婚总数在下降,但每两对结婚的夫妻中,仍可能有接近一对最终以离婚收场,婚姻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 政策效应的局限性:“离婚冷静期”成功地改变了离婚数据的“形状”,但它无法扭转婚姻数据整体的下行趋势。它解决的是“冲动”问题,而非婚姻幸福本质问题。提升结婚意愿和婚姻质量,需要的是更广泛层面的努力,如减轻年轻人的经济负担、构建更为平等的家庭性别角色、提供更好的育儿支持等。
![]()
结论:
这十年的婚姻数据,讲述了一个关于“选择”与“约束”的故事。一方面,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基于经济理性与个人价值,用脚投票,选择远离或推迟婚姻,这是市场化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国家通过法律程序,对离婚这一行为施加温柔的约束,试图维护家庭的稳定。
未来,结婚数据的低迷很可能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离婚数据则在政策约束与真实需求的博弈下,于一个新的平台震荡。数据的真相在于:婚姻,这个干百年来社会的基本单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它不再是人生唯一的剧本,而更像是一个需要精心运营的项目。社会、政策与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重新寻找情感与责任的平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