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刚官宣入列,全球首艘钍驱动货船就紧跟着亮相。
这两件事凑到一块,不光让军迷们直呼过瘾,也让西方媒体集体“瞪大了眼睛”。
![]()
这两年中国海空领域的突破确实密集,但这次的组合拳,还是让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分量。
电磁弹射+先进舰载机,福建舰的硬实力藏不住
福建舰光荣入列,宣告中国海军昂首迈入“三航母时代”,与辽宁舰、山东舰相比,福建舰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其应用的电磁弹射技术。
![]()
本来想单纯夸夸这个技术有多牛,后来发现光说技术太枯燥,咱们看看实际效果就知道。
舰载机以前靠滑跃起飞,载油量和载弹量都得打折扣,现在有了电磁弹射,歼-35隐形舰载机、歼-15T弹射型战斗机都能满油满弹升空,作战半径和攻击能力自然跟着增强。
空警-600预警机的加入更是关键,它能让航母编队的预警范围大幅拓展,相当于给整个编队装上了“千里眼”,实现对相关海域的持续性掌控。
![]()
航母之战斗力,绝非单舰逞能之较量,而是整个编队默契配合、协同作战之展现。
福建舰搭配这些先进舰载机,形成的作战体系,已经让中国海军的远海攻防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聊完航母本身,咱们再说说让西方更坐不住的事。
法国军事媒体“东方钟摆”报道说,中国一天内有7艘军舰同步服役,和福建舰一起入列的还有补给舰、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
![]()
这个消息虽然没得到官方证实,但也不是完全没根据。
现在中国几个主力船厂的产能摆在那,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的造船规模和效率都是全球顶尖的,这些年中国舰艇下水吨位一直稳居世界第一。
由此可见,即便一次性服役一支航母编队,若从产能层面审慎考量,也并非全然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
此前,菲律宾联合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于南海举行联合军演,派遣四艘军舰参与,然而,中国海军迅速响应,派遣五艘军舰前往“围观”。
这种“船多就是底气”的场景,怕是那些故意在中国家门口挑衅的国家最有体会。
中国海军的战略已经很明确,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防卫”,军舰多了,才能更好地守卫战略航线和海外利益。
![]()
钍基熔盐堆跨界突破,军民融合玩出新高度
军事天地喜讯不断,民用领域亦不遑多让,全球首艘钍驱动货船惊艳亮相,其公布之举宛如一道强光,再度向世界彰显了中国非凡卓绝的技术实力。
此货船运力惊人,可搭载一万四千个集装箱,以钍熔盐反应堆作为核心,为航行持续输送强劲动力。
![]()
可能有人对这个技术不太了解,其实央视前不久刚报道过,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钍基熔盐堆已经正式建成,还实现了钍铀转换,现在是全球唯一运行的熔盐堆。
钍基熔盐技术和传统铀基反应堆比起来,优势很明显,钍的储量更丰富,安全性也更高,产生的核废料还少。
把它用在货船上,对全球远洋运输的能源结构都是一种革新,这种技术不光能服务民用航运,未来还有应用于航母的潜力。
![]()
当下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此情形契合中国一贯传统,向来研发进度超前于实际应用,公之于众的技术,通常并非最为先进者。
军事舰艇的批量列装,以及民用核动力货船取得的突破进展,皆彰显出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所结出的累累硕果,展现出该战略的显著成效。
以前总听说军民融合,但这次能直观看到,核技术既能支撑国防装备发展,又能赋能民用航运。
![]()
这种技术共享与资源整合的模式,宛如一条纽带,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成功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
中国海空力量的崛起,从来不是为了寻求霸权,福建舰的入列,是为了保障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钍动力货船的出现,是为了推动全球航运更高效、更环保。
从迈入三航母时代,到核动力民用装备取得突破,中国正以独特方式,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于区域稳定筑牢基石,为全球发展添砖加瓦,彰显大国担当。
![]()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中国海军的远海行动能力还会不断提升,钍基熔盐这类新技术也会在更多领域落地。
咱们不用刻意夸大这些成就,但也没必要低调,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和军工人员努力的成果,值得被看见、被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