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万没想到,这个曾公开宣称“与俄处于战争状态”、口出狂言侮辱他国文化的德国政客,竟当选联大主席,不得不说,安娜莱娜·贝尔伯克当选联大主席的消息,震惊了全球。
她充满双标和傲慢的“价值观外交”令世界担忧,联合国将彻底沦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扩音器,多边平衡岌岌可危,一场风暴,已在联合国酝酿。
![]()
她的外交遗产是笔负资产
今年6月2日,当安娜莱娜·贝尔伯克以167票的压倒性优势,成为新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时,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冒出一个念头,“联合国,恐怕要完了。”
这个数字本身,确实漂亮,在193个国家里拿到这么多支持,看起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但如果你仔细扒拉一下投票的细节,味道就全变了,这场选举里,有14个国家选择了弃权,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
更有意思的是,有7张选票,居然投给了一个根本没参选的德国外交官赫尔加·施密德,这可不是写错了名字,这是赤裸裸地打脸,是7个国家用选票在呐喊,我们宁可选一个不在名单上的人,也不想要你,俄罗斯更是把戏做足,坚持要对这个唯一的候选人搞秘密投票。
按惯例,这种独角戏通常是大家鼓鼓掌就通过了,走个形式,但俄国人非要让大家一个个进小屋子,关起门来表达态度,他们要的就是让那些不满和分歧,哪怕是匿名的,也必须被记录下来。
![]()
所以你看,这167票的胜利,根本不是什么全球共识的授权,更像是一个被深刻裂痕贯穿的“分裂授权”,胜利的表面之下,是掩盖不住的猜疑和不信任。
贝尔伯克为什么这么不招人待见,这得从她当德国外长那几年说起,她留下的外交遗产,几乎就是一本“如何快速在全世界得罪人”的教科书。
![]()
这姐们的行事风格,不是偶尔说错话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混合了傲慢、无知和意识形态偏见的组合拳。
还记得2023年,她在一次会议上脱口而出,“我们正在与俄罗斯处于战争状态,”这话一出,整个欧洲都炸了锅。
![]()
德国政府吓得赶紧出来灭火,总理府连夜澄清,说那只是她的“个人表达”,从那以后,德国总理再也不敢让她轻易碰那些真正要命的外交大事了,她的问题还不只是嘴上好斗。在专业素养上,她也闹过不少笑话。
她曾对着镜头说,有的国家距离德国有“几十万公里”,拜托,地球一圈才4万公里,她还在一次会议上宣称欧洲人口有13亿,比实际数字多出近一倍,这些低级错误,让人怀疑她到底有没有做过功课,更糟糕的是她的那种姿态。
![]()
2023年她跑去巴西访问,结果当着主人的面,以一种教师爷的口吻,对巴西的环保政策指手画脚,甚至出言侮辱当地民众,巴西人哪受得了这个气,直接把她的访问行程从五天砍到三天,还公开指责她干涉内政。
在中东,她更是重量级,因为觉得当地人不理解德国的“高尚文化”,她居然把人家说成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这种言论,让沙特这些国家直接炮轰她是“文化霸权”,简直是把外交当成了个人秀场。
![]()
双重标准玩得炉火纯青
如果说言语上的冒犯还能解释为“风格激进”,那她在具体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就彻底暴露了她所谓“价值观外交”的虚伪。
她担任外长期间,德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超过了80亿欧元,武器给得那叫一个爽快,可一转身,德国却削减了给非洲国家的气候援助资金。
![]()
一边是真金白银的军火,一边是口惠而实不至的空头支票,这种鲜明的对比,让非洲国家怎么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双标”吗?
在中东问题上,她的偏袒更是到了不加掩饰的地步,加沙冲突爆发后,面对超过4万平民的死亡,她不仅视而不见,还多次公开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辩护,甚至在欧盟内部阻挠停火决议,她的“价值观”,似乎只适用于那些她认为“值得”的人。
![]()
对中国,她的态度同样强硬,她主导制定了德国新的“中国战略”,直接把中国定义为“系统性竞争对手”。
2023年她来中国访问,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援助俄罗斯,不仅如此,她还是推动欧盟从去年7月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幕后黑手,这种把经济问题全都意识形态化的做法,让很多依赖全球贸易的国家感到寒心。
![]()
联合国舞台上的西方独奏
现在,这么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将在9月9日正式坐上联合国大会主席的位子,任期一年,这个职位虽然没有太多实权,但它有巨大的象征意义,还能设置议程,全世界都捏着一把汗,她会把联合国带到哪里去。
最大的担忧是,联合国可能会彻底变成一个“西方俱乐部”,大家害怕它会利用议程设置的权力,把所有焦点都集中在乌克兰、气候变化这些西方关心的话题上,而把发展中国家真正关心的债务减免、消除贫困等问题,彻底边缘化。
![]()
她的当选,也加剧了联合国领导层的结构性失衡,想想看,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秘书长,再加上现在这个联大主席,高层几乎被西方声音完全主导,这让联合国本应体现的区域平衡和代表性,成了一个笑话。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她的家族历史,她的祖父瓦尔德马·贝尔伯克,曾在纳粹德国时期担任过军官,而联合国,恰恰是为了反法西斯、清算德国战犯而诞生的,让一个纳粹军官的后代来领导联合国大会,这本身就是对联合国创始原则的一种莫大讽刺。
![]()
俄罗斯媒体抓住这一点不放,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提名开始,这场戏就充满了不信任,德国政府临阵换将,把原定的资深外交官赫尔加·施密德撤下,换上了刚在大选中失利、丢了外长职位的贝尔伯克,外界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场为她安排新工作的政治交易,这种不透明的操作,从一开始就为她的“分裂授权”埋下了伏笔。
![]()
贝尔伯克的任期,可以说是在一道巨大的裂痕上开始的,尽管她上任后,已经开始主持高级别周,还推动11月在多哈举行峰会,讨论为贫困人口提供资金支持,试图展现一种包容的姿态。
但她身上深刻的个人烙印,以及这次选举所暴露出的信任赤字,决定了她很难真正弥合世界的分歧。
俄罗斯人说她会把联大变成“北约的分支”,中国人则提醒她需要平衡大国的影响,这些声音,都将是她未来一年工作中挥之不去的背景音。
![]()
笔者观点
说到底,贝尔伯克的当选,或许不是联合国问题的“因”,而是联合国长期功能失调、影响力持续下滑的“果”和“症候”。
世界对它的不信任,本质上,是对一个日益被单边主义和阵营对抗所绑架的多边体系的不信任。
未来一年,联合国这艘大船,或许不至于真的“完蛋”,但毫无疑问,它将驶入更加汹涌、也更加叵测的波涛之中,而船长,却是一个连上船资格都备受争议的人。
信息来源:
1.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