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为他建一座陵园,并在陵前立一块显眼的大碑。
碑不只是一个石头,它既要把安葬地点标清楚,也要把一种庄重的氛围带给来到这里的人。
选在紫金山,是因为这里地势好,又有明孝陵的历史气息,能让新旧历史产生一种对话。
陵园按步骤修建,先把祭堂和墓室规划好,再把碑亭和其他建筑一项项补上。
碑作为陵园的标志,工程上自然被放在重点位置。
负责书写碑文的人是谭延闿。
谭延闿在党里有地位,同时书法也很有名,尤其擅长颜体,字写得结实有力,这种风格很适合刻在巨大的石上。
写这块碑不是随便写写,整个准备过程像做一件需要反复打磨的手工活。
先从材料入手,特地从安徽选来宣纸,这种纸吸墨好、不易扩散,适合写大字。
纸被裁成超过一米的大张,按需要一次次试写。
![]()
为这些纸花了不少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显示出对细节的重视。
写字本身考验体力和耐力。
把字写大写稳不容易,需要练熟笔势与掌握笔墨。
谭延闿先临摹典帖练结构,早晨固定时间练字,生活也有着固定的节奏,吃得简单,写到一定数目就停下来检查。
![]()
写稿用的笔也不同寻常,特制的紫檀笔杆很重,握着稳当,不像普通笔杆那么轻飘。
这种设备的改变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在大幅写字时能把力道和罩力传递到笔尖。
过程并不总顺利。
一次写“葬”字出现笔抖,整天的稿子被当场销毁,这样的失败看起来残酷,但也说明了对品质的严格要求。
之后开始练太极拳来增强手臂力道和身体协调,这不是迷信,而是实打实提升书写稳定性的办法。
整整半年多时间,从1925年4月到1926年1月,试稿不断,终于挑定了第317张作为刻石样稿。
用了四百多张纸,字的高度、宽度都被严格规定,为刻石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标准。
石头的选择和刻工也很关键。
福建花岗岩既结实又耐风化,适合保存悠久。
刻工需要把手写的稿本放大到石面上,一笔一划地凿刻,既要保持原有笔势,又要适应石质的特点。
石头从福建运来,经历水路陆路的长途运输,过程中的耽搁和搬运都考验工程协调。
碑体最终在1926年11月12日孙中山生日那天立起,碑亭随后完工,碑旁还刻有迁葬相关的纪年,记录了灵柩从北京迁往南京的关键日期。
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谭延闿没有把名字刻上碑。
很多书法家会在作品上署名留名,尤其是这种规模的纪念碑,但谭延闿没有这么做。
碑是为党、为公众立的,谭延闿选择让碑保持集体性的象征,而不是把个人名字放在上面。
这一选择既显得低调,也避免了把纪念的焦点从逝者身上转移到写碑者身上的可能。
那时候国民党内部派别复杂,谭延闿不愿意把这件公共事务个性化,宁可保持一种平静的姿态。
中山陵和碑体在后来岁月里一直被人看护着,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楚,可见当初准备和刻制的用心。
碑既是安葬的标识,也是政治与历史记忆的载体,它让来到这里的人不仅记住了一个名字,也感受到那段历史在空间和文字上的存在。
谭延闿为这块碑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不只是一次书法创作,更是一次对公共纪念形式的认真对待。
尽管没有留下署名,但那份劳动的痕迹刻在石上,留给后来的人去辨认与思考。谭延闿为孙中山写墓碑,前后写了三百多稿,最终不肯落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