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莱芜市,一名71岁老人藏着两支手枪,民警上门后,他却说:“交不得!这可是粟裕大将给我的,凭什么给你们!”
说完这句话后,他转身进里屋,抱出斑驳木箱。掀开红布,两把锃亮的驳壳枪露了出来。
民警们当场愣住。
1996 年 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正式通过,明确禁止个人违规持枪。当时全国收缴行动正紧,莱芜警方已收数十支私藏枪支,却从没遇过这种情况。
滕西远颤抖着从木箱底层抽出泛黄纸条 —— 那是盖着部队公章的持枪证明,写着 “允许滕西远同志妥善保管功勋枪支,以作纪念”。
看着落款年代和公章,民警神色凝重。他们知道,这两把枪绝不是普通私藏武器。
这两把德国造驳壳枪的来历,比民警想象的厚重。
![]()
1938 年,13 岁的滕西远父母双亡、亲人被日寇杀害,跟着大哥加入莱东县大队。他身材瘦小、皮肤黝黑,战友们喊他 “滕黑子”,可这少年的勇气远超同龄人。
1940 年夏天,滕西远在北杨家庄村侦察时遇日军。日军抽刀刺来,他侧身躲闪、反手夺刀,当场击杀对方。
没多久,杨家横伏击战打响。滕西远一眼识破日军旗手,抬手一枪将其击毙。日军因军旗倒地大乱,我军趁机冲锋大胜。
战后,司令员廖容标为他记一等功,递上第一把驳壳枪:“你这小鬼,真是以一当十的英雄!”1955 年廖容标被授中将军衔,这把枪成了开国将领认可英雄的见证。
另一把枪来自粟裕大将,见证了他解放战争中的孤胆时刻。
1947 年,已是炮兵连长的滕西远查哨时,发现山沟里潜伏敌军两个加强营,身边却只有一名警卫员和 “三枚手榴弹、两支枪”。
回去报信要半小时,敌军随时可能偷袭大部队。滕西远当机立断:“打!给大部队争取时间!”
他带着警卫员换位置,扔手榴弹、朝空中点射,还假装成团长发令。敌军误以为陷入重围,不敢行动。
大部队赶来合围,200 余名敌军悉数被歼。庆功大会上,粟裕大将把崭新驳壳枪挂在他肩上,当众称赞:“滕黑子,真是孤胆英雄!”
从此,“双枪滕黑子” 的名号在部队传开。
这两把枪跟着滕西远走过大半个中国。
抗美援朝时,他带枪跨过鸭绿江。马平里战役中,他自告奋勇炸坦克,抱八斤炸药趁夜色摸到坦克旁,成功将其炸毁。
彭德怀司令员得知后赞他:“既是指挥员又是爆破员,了不起!”
滕西远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淮海、上甘岭等 23 场重大战役,5 次负伤,荣立三个一等功、两个二等功、三个三等功。对他来说,这两把枪不只是奖励,更是出生入死的 “战友”。
1963 年他转业回地方,部队特批保留枪支,那张证明就是凭证。
民警们听完讲述,看着老人额头炮弹疤痕,再瞧木箱里红布包裹的手枪,没人再提 “收缴”。
他们清楚,这两把枪里装的不是弹药,是老兵的青春与功勋。
当天下午,民警向上级汇报情况。莱芜公安与军区反复协商,给出特殊方案:收走全部子弹,允许滕西远继续保管枪支,由社区和派出所共同监管。
这个结果既遵守《枪支管理法》,又守护了英雄荣誉。
后来,一把枪被送山东省军区展览,另一把滕西远珍藏家中。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擦拭、上油,动作轻柔,像跟老战友打招呼。
这位老兵用一生诠释忠诚与担当,他和双枪的传奇,也在岁月里一直流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