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8日)
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中国记者节
在记者节这天,我们想掉转镜头,对准我们身边的同事------王正民。
他没有救援服,却常常逆行在救援现场。急难险重的报道一线,总能看见他的身影。17年,8000多条新闻的采写。他的故事,是所有心怀理想新闻人的缩影。


工作17年,参与过大大小小14次地震、十多起森林火灾的报道,在都市条形码的记者团队中,王正民有了“火娃”的代号。哪里有地震,哪里有山火,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对正民的工作搭档邹延智来说,生活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有他们俩说走就走的采访。


记者 邹延智:“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对待每一条新闻都兢兢业业。其次我觉得他是一个有坚持的人,不管去哪里采访他都完全胜任,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再一个就是拼,和我相比,他看起来比较柔弱一些,但是在某些环境下,不管是爬山或者城市内涝、地震,他都不逊色于我。”
![]()
2016年,这个山东小伙在昆明成了家,有了美丽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
这是2020年9月拍摄的一张照片,正民抱着怀里哭泣的女儿,表情里透露着些许的无奈。
![]()
王正民妻子:“当时也是有一个突发的情况,他还在这边吃饭,接到了电话,马上就要回去收拾行李,就要准备出发了,孩子非常舍不得。”

记者 王正民:“她那时候还小,那时候才有4岁多,我估计她的想法可能是爸爸要出去采访,听妈妈说可能会有危险,她就过来抱着我,然后就在那哭。”
正民奔赴在一个个新闻采访现场,也错过了不少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因为工作的缘故,正民几乎没管过孩子的学习,这次为了配合我们拍摄,正民难得有了一次和妻子一起接女儿放学的机会。
![]()
![]()
妻子:“爸爸这个学期是第几次来接你?是不是第二次?”
女儿:“是第二次。”
记者 王正民:“真的吗?第二次?”
![]()
接到女儿的正民还不能回家,妻子带来了晚饭,正民还要回到单位继续工作。
记者 王正民:“谢谢媳妇!有什么好吃的?”
妻子:“煮了冬瓜。”
记者 王正民:“米饭,下面是一盒菜。”
同事:“天天都是这样吗?你的饭每次都是媳妇或者是岳父送来的?”
记者 王正民:“是的,每天都这样送过来,因为我下班比较晚。”
![]()
从孙女上小学开始,正民的岳父岳母就承担起了给全家人做晚饭的任务。
工作日的中午两点,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每周的菜不重样,不仅要荤素搭配,还得照顾到家里每个人的口味。
王正民岳父:“是三个人的,每天都是这样装三份,我们家就是吃得太清淡了,我们是随着他们的口味来做菜,现在辣椒也戒了,辣椒也很不吃了。”
![]()
正是岳父、岳母和妻子平日里无条件的支持和付出,才让正民有了为采访说走就走的底气。
王正民妻子:“就像我在工作中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做一个好老师和做一个好妈妈是不能两全的。我觉得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样的,好像做一个好记者和做一个好爸爸也是无法两全,肯定是要牺牲一部分东西。”
![]()
17年的记者时光,那个刚进电视台时满头青丝、瘦弱的少年,已经被岁月打磨成另外一番模样。而不变的,是王正民那乐呵呵的笑容,和对这份职业一如既往的热情。
记者 王正民:“条形码的宗旨是新闻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新闻不是单单地把这个事实报道出来,我们也是通过在做这个新闻时,能够通过自己的这点力量去帮助一些人,或者是把自己所能有的一些力量传递给他人,为他人做一些事情。”
![]()
家里那一张张奖状,是他工作17年来无言的勋章。今年10月,在他入选的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宣传选树活动中,同事们每天都在朋友圈为他拉票。一字一句,都是真情感。

记者 王正民:“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给我带来最大的就是让我的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延展。去过的那些采访的现场,可能都是刻在了我自己的生命中,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这也是我觉得特别热爱的这一份职业,我愿意走出去了解更多的未知的事情。”
在城市街巷,
在乡间田野,
记者用话筒、镜头、文字,
担起了记录者的千钧力量。
在记者节这天,
我们,敬自己!
![]()
来源: 七彩云端
编辑:张莹莹
一审:李娟娟
二审:管昕
三审:朱朝辉
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