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授衔”仪式上,当一位将领郑重接过少将军衔命令状时,台下传来一阵议论声,可这位将领的神情依旧淡定从容,随后萧克等八位上将一起替他喊屈,纷纷认为少将的军衔评低了,他们在联名信中言辞恳切,极力为这位少将鸣不平。更罕见的是,一向治军严谨的罗帅在复核之后亲自登门致歉,这位引发波澜的将军便是谭友林少将。
![]()
烽火中的百炼成钢
谭友林1916年生人,洪湖水的波涛声伴随着他的童年,14岁时这位贫苦农家少年在革命浪潮中加入红军,在贺老总领导的红二军团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洪湖苏区的斗争异常残酷,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让这片水乡饱经战火,年轻的谭友林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他不仅学会了打仗,更懂得了为什么而打仗——“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这份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漫长的征战路。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这位少年的军事才能开始显现,他先后担任红3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独立营政委等职,1935年时他已经是指挥一个团的红6师17团政委,这一年他才19岁。在一次关键战斗中,敌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他主动请缨率领突击队突击队迂回敌后,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一仗他身先士卒先士卒,为大部队全歼敌人创造了条件。
![]()
长征路上他担任红二军团第五师政委,承担起领导一个师跨越千山万水的重任:过草地时他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伤病给伤病员,宁愿自己挨饿;翻雪山时他扶着他扶着体弱的战士一步步向上攀爬。当部队面临分裂危机时,他坚定地站在党中央一边,耐心细致地做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多年后一位老部下回忆道:“那时候谭政委自己还是个娃娃脸,可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我们都服他。”
抗战时这位年轻的政委担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3部队政委,他在战场上不仅是勇将,更是智将,他在战斗中他巧布疑阵诱敌深入,最后重创敌军。他还善于总结经验,创造了“村落连环战”、“地道联防战”等多种适合平原地区的战术,让日寇闻风丧胆,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的部队为“谭家军”,陈老总曾称赞他“有勇有谋,堪当大任”。
![]()
抗战胜利后,他奔赴东北担任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率部死守黑山阵地,抵挡敌军一波又一波的轮番猛攻,当炮弹不断在身边爆炸时,战友担心他的人身安全多次劝他后退,他却说:“我在,阵地就在!”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之后阵地岿然不动,他为主力部队合围廖耀湘兵团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位曾经的湖北少年已经淬炼成出色的铁血将领。
战功簿上的厚重篇章
建国后谭友林担任39军副军长,负责边防建设和剿匪肃特工作,1950年鸭绿江对岸战火燃起,他又随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曾参与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他深入研究对手战术特点,总结出了适合我军的夜战、近战打法,一次战役中他巧妙设伏,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创造了以极小代价换取较大胜利的范例。
![]()
纵观谭友林的军事生涯,从洪湖到湘鄂川黔,从长征路到抗日战场,从东北白山水到朝鲜雪原,几乎贯穿了中国革命的所有重大历史阶段,他指挥和参与了数百次大小战斗,身上的伤疤如同荣誉勋章,诉说着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牺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担任过主官或重要领导职务,一直都是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这在开国将领中并不多见。
正因为如此,当1955年授衔时,曾与谭友林在战场上共同御敌的萧克等人才会联名为其发声,他们深知这位老战友的战功和资历,认为少将军衔难以完全体现他的贡献。这种集体为一位同志“鸣不平”的情况,从侧面印证了谭友林在军中的威望和认可度,这八位上将认为他理应获得更高一级的军衔。
![]()
主持授衔工作的罗帅读过信后展现出坦荡的胸怀,他亲自登门致歉:“是我们考虑不周,我向你道歉”,而这位少将却说:“我能看到新中国诞生已经很满足,个人名利不值一提。”他这种“把委屈咽下去,把功劳让出来”的博大胸怀,正是老一辈革命家最宝贵的精神品格,也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