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在城市道路实现自动驾驶或许不难,但想把自动驾驶车应用到山区道路,其难度会比想象的大得多。城市里路标、车道、红绿灯比较多,车流也比较规则;而很多山路却没有清晰车道、路面起伏大、天气变化快,还有随时掉落的石头或横穿的牲畜的风险。山里的这些“突发性”和“不规则性”会把很多在城市已经足够好的技术逼到极限,甚至露出短板。想在山区实现自动驾驶是否现实?
感知:在复杂环境里“看清”比想象难很多
在山路上,摄像头常常会被强光、背光、隧道出入口的突变光照或者浓雾雨雪干扰。有很多经常爬山的朋友,在天气不好时若使用手机拍照,会出现画面会抖、过曝或过暗,连路缘、护栏甚至人影都难分清的情况,对于摄像头来说,若在这些恶劣天气下感知环境,也会如此。激光雷达在一些场景里比摄像头稳定,但在树林、灌木、下雨或雾气时,会产生很多反射点和噪声,导致点云看起来“乱七八糟”,很难准确分辨真正的障碍物。雷达虽然能在雾雨里探测,但分辨率低,无法精确识别小物体或复杂地形细节。简单依赖单一类型传感器在山区是行不通的,必须把多种传感器组合起来,并让它们互相“校验”。
![]()
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能在山区自动驾驶,感知算法要能实时判断每个传感器的可信度,也就是说系统要知道哪些传感器当前更可靠,哪些可能在出错。不是所有时候都把每个传感器的输出平均起来,而是要根据环境自动调整权重。遇到雾天时,雷达权重上升;隧道里,激光雷达或惯导可能更可靠;光照极差时,视觉的权重下降。这样一来,整体感知的结果会更稳。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感知系统要能把“不知道”也表达出来,当模型对某个检测没有把握时,输出高不确定性,控制模块就要据此减速、增加安全距离,或进入更保守的行为模式,而不是报出一个错误但自信满满的判断。
山地场景的样本稀少,很多特殊情况城市里根本看不到,训练感知模型的方式也需要据此调整。靠真实采集山区环境数据固然重要,但最好同时用高质量仿真生成极端场景做补充,让模型见得更多。域随机化、物理渲染和对抗训练都能把模型训练得更健壮。数据标注也要更严格,山路的路肩、泥土路与草地的边界往往模糊,标注规范必须细化,否则模型学到的是噪声。
定位与地图:信号断掉时怎么知道自己在哪儿?
山谷和峡谷里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GPS信号会被山体遮挡、反射甚至完全丢失,这也就代表导航跑偏、车道判断错误、路径规划出错等问题会成为山区行驶的常态。为了应付这种情况,不能只靠卫星定位,激光雷达要配合已有的点云地图做匹配,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供较精确的位置,但前提是有更新及时的地图并且路况没有太大变化。视觉里程计(也就是用摄像头算位移)在短时间里也能顶上,但长时间会出现漂移,尤其在纹理单一或光照变化大的场景下,漂移情况会更为明显。
![]()
盘山公路,图片源自:网络
把上面提到的这些东西拼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多源融合的定位方案,卫星、激光地图匹配、视觉里程计、惯性测量(IMU)和车轮里程计同时工作。自动驾驶系统可以根据当前环境判断哪个来源可信,自动切换优先级。这里有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就是把定位的不确定性反馈给上层决策,让车辆在定位不稳时自动降速或选择安全路线,而不是盲目保持常速。
为了让自动驾驶汽车在山区安全行驶,地图的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城市里常用的高精度车道级地图在山区维护成本高而且时效差,山体滑坡、路基塌陷、桥梁临时封闭这些事儿会频发。山区地图更应该侧重比如急弯、陡坡、经常滑坡的路段、隧道和桥梁位置等重要地物和危险点,而不是把每条车道都精确到厘米级别。此外,地图也要可快速更新,只有结合众包数据、无人机测绘和巡检车的定期采集,才能保持足够时效性。还有一点要再强调下,在山区环境下,地图应该被当成辅助信息,而不是绝对的真理。当实时感知和地图冲突时,系统要有规则判断谁更靠谱并据此调整行为。

行为决策与控制:坡度、急弯和对向车辆带来的复杂互动
人类驾驶员在山区驾驶时,主要做的就是看远、预判、提前减速等操作。自动驾驶系统也需要把这种思路嵌入到决策里。陡坡会影响车辆的动力和刹车性能,上坡需要更大扭矩,下坡则要谨慎使用再生与摩擦制动的配合,避免刹车过热。很多搭载智驾功能的车都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连续下坡的能量回收与电池温度管理上尤其要小心,回收过多可能导致电池电压或温度临界,这会触发限流,进而影响制动效果。
![]()
盘山公路,图片源自:网络
山区道路的弯道问题会更考验整体系统的协调能力。很多山路没有明确的车道线,或者车道很窄,有时对向车辆会占据一半车道。路径规划要把车体宽度、转弯半径、侧向安全余量和路肩状况都算进去,还要预留给对向车辆的缓冲空间。控制策略也要更强调平滑与可预测性,宁可选择提前减速,也不要临时急刹。车速规划不能只看当前视野,而要结合地形坡度、弯道半径和可能的障碍物出现概率来做预测。
在山区行驶时,与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互动也更加复杂。拖车、行人、骑行者甚至牲畜都有可能出现在路上,且反应不可预测。决策系统在判断风险时需要偏向保守策略,出现异常情况就应当逐步降低速度并准备停靠。在山区行驶,自动驾驶系统应优先保证离线自救能力,也就是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安全应对大多数突发状况,这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技术要求会更高。
系统层面保障:冗余、能量和持续测试的重要性
把车开进山里,任何单点失效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冗余设计至关重要。冗余不仅仅是备一个同型号的传感器,而是用不同原理的传感器互补,例如摄像头配激光雷达再配毫米波雷达,同时软件上运行不同算法做互相校验。发生分歧时,系统要能判断哪个结果更可信,并触发如减速、就近停车或提示人工接管等相应的安全策略。
能量管理在山区更为重要。长时间上坡会大量消耗电量,长下坡又会把能量回收到电池里,电池温度可能被拉高。电动车需要做好热管理和能量缓冲,确保在连续的坡道穿行后还有足够电量到达安全地带。车载计算平台的功耗也不能忽视,高算力芯片在长时间满负荷下会发热,山区空气流动性差或温差大都会影响散热效率,进而降低计算平台的可靠性。
如果想开拓山区的自动驾驶,测试和验证的工作量会明显加大。城市里覆盖的测试场景不能代表山区的长尾场景。必须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段进行大量真实道路测试,同时建立高保真仿真环境来补充极端却高风险的情况。仿真里要把风吹动树叶、落石概率、隧道出入口光照突变这些细节尽量模拟出来,让模型在安全的条件下“见识”这些场景。还要定期做如传感器同时受干扰、制动性能下降或定位漂移等场景的故障演练,检验系统的应急降级能力。
软件更新在山区也要特别谨慎。网络不稳定意味着远程更新失败的风险高,更新失败或半更新状态在车载安全关键软件中是不可接受的。这就需要在软件架构上做分层,核心安全功能采用严格的本地验证与回滚机制,只有在确认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才切换到新版本,用户体验类的更新可以在有稳定网络时再推送。
数据与模型:让系统“见多识广”比单纯搞大模型更重要
山区的样本属于“长尾”性质,很多极端情况在城市里很少见。单纯把模型做得更大并不能解决在山区行驶的问题,其关键点其实在于数据的广度和质量。要把采集车队安排到山里去,要采集覆盖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路况的数据,还要考虑雾霾、雪天、落叶季、路面湿滑等极端情况。
对于山区环境的标注工作会比城市环境要求更高。山区的路缘、护栏和临时标识物往往不标准,机器学习模型对这些模糊边界特别敏感。因此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标注规则和复核流程,确保训练数据的语义准确。训练策略也应引入不确定性建模,让模型在遇到未见过的情况时输出较高的不确定性并触发保守策略,而不是输出有问题的高置信预测。
在线学习与增量更新能让系统在部署后持续进化。把车上采到的新数据经过人工或半自动标注、校验后用于模型微调,这样系统就能慢慢适应特定路段或区域的长期特性。但在线学习的引入必须非常谨慎,所有更新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与回归测试,避免把错误行为带回到大规模车队里。
怎么逐步推进?从可控场景开始,逐步放开边界
山区自动驾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正如高速到城市的辅助驾驶功能,其实经历了非常久的时间过渡与大量的实际测试,对于山区的自动驾驶,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若想真的去实现山区的自动驾驶,比较靠谱的做法就是从限定场景、限定速度、限定天气的辅助驾驶开始,先把易出问题的场景切掉,再逐步扩展覆盖范围。比如先在白天、干燥、视线良好的山路上试运行,在这些条件下把定位、感知和控制的基础打牢。接着把复杂天气、夜间、狭窄路段等逐步纳入试验范围,每一步都通过数据和测试来验证系统的稳健性。
![]()
山区公路 ,图片源自:网络
远程支援、人工介入和安全停靠也应当设计为闭环的一部分。在网络可用时,车可以把状态上报到云端以便监控;在网络不可用或系统检测到高不确定性时,车辆要有本地化的安全策略,比如执行缓慢靠边、鸣笛警示或就近停靠等待人工干预等动作。把这些应急路径提前设计
最后的话
把自动驾驶带进山里,现在聊可能不太现实,但想让自动驾驶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定是需要跨出的重要一步。但一定要记住,自动驾驶的发展一定要稳而慢,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慢慢去探索山区自动驾驶的可能。做技术要有耐心,更要尊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