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同学,费尽周折,从外地回到家乡工作。
他想,到了家乡,要老熟人多关照,就组了一个饭局。
饭局的对象,老同学加老朋友,饭局安排在晚上。
到了吃饭的那一天下午,同学陆续接到电话,都是“临时有事”,不来了。
一时间,十几个人的大饭桌,显得多余,空洞,同学很不是滋味。
但碍于面子,同学还是说:“下次约吧。”
对于国人的“下次、改天”,我们都很熟悉,也就是敷衍的语言,没有什么真心。总是这样说,肯定不是高情商。
请客吃饭,如果有人不来,应该“知己知彼”,高情商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
少敏感,放过自己。
对方不来,你肯定会难受。然后陷入胡思乱想:他为什么不来,是瞧不起你,还是怕你麻烦他办事,还是妻子管得太多。
你所有的想法,都是内耗自己。
特别是高敏感的人,一次被拒绝,就好几天都难受。
收藏家马未都说:“你在社会上混,敏感不重要,钝感重要,别人批评你一句,你就寻死觅活的,那肯定不行。”
你降低敏感度,不因为一次不愉快的请客,难受;不陷入“自我分析”的漩涡。
少纠缠,不来就算了。
一旦你说“下次约”,对方认为是随口一说,而你当真了。
尤其是你要求对方办事的情况下,你会反反复复约,直到对方来吃饭为准。
但是你这样做,明显的道德绑架。用过去的情感做铺垫,逼着对方来吃饭。
而对方带着不好的情绪来吃饭,你要办事,大概率会被拒绝。这等于是给自己连续浇了几次冷水。
所有的纠缠,都是两败俱伤,你还是别纠缠了,放过对方。
人与人交往是需要距离的。你把距离都弄丢了,对方和你在一起,就如同刺猬聚会,这适得其反。
对方不来吃饭,以后保持距离,彼此就此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
![]()
少追问,关系早有答案。
“打破砂锅问到底”,对方到底为什么不来?
是他家有客人,还是加班,还是去参加其他的朋友聚会了?
习惯性追问,这是很忌讳的。
有的事情,不知道,比知道更好。你知道了,反而更加寒心。
有一次,我请同学吃饭,几个电话都不来。还说派车接他,也不来。
同坐的另一个同学,非要开车去看,为什么不来。结果,对方在一个饭局中,喝酒聊天,好不热闹。而对方的饭局,是几个有生意交往的人。
是的,同学情,到底输给了金钱。五六年的感情,在金钱面前,那么卑微。
过后,同学也说抱歉,但是谁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其实对方不来,不管找了什么借口。就是给你一个答案:关系不很重要,比其他的事情来说,不重要。默认一下,比亮出来更好。
少责备,也许来日还会相见。
相约吃饭,对方不来,你下次见他,还说:“就怪你,都冷场了;就是你,导致我没有面子......”
记住了,责怪别人的错误不能改变事实,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一些熟人,吃饭拒绝你,但是下次还要打交道。你要是责怪几句,打交道就不顺了。
特别是同事,或者一个大圈子里的人。以后为了赚钱,还要相处。
有的人,走一个圈,曾经是不同单位的人,后来是同单位的人。难不成,你也要和他划清界限?
“人情留一线,来日好相见”,这句话一定要牢记。
任何事情,都要看长期。最起码你在退休之前,人会如何流动,应该考虑。并且,流动的无常的,不是你能够预测精准。
就算对方不来,你也和他保持友善的态度。万一他下次请客吃饭,喊你,也要赏脸。修复关系,比弄丢关系,更有价值,也体现你的格局。
![]()
少生气,陪好“当下客”。
总有人,饭局变化了,来人少了几个,就当场喋喋不休,说某人不好,不诚信。
这是“本末倒置”的——当下的客人,你不示好,反而说不来的人怎么样,如何被重视。
有一个笑话:吃饭的时候,主人说“该来的没有来”,客人走了一半;又说“不该来的,来了”,全部走光。
是的,主人对当下的人没有好态度,这请客还有什么意思。大家不是来看脸色的。
饭局的人数少了,但是你不要说出来,而是对来的人,和颜悦色。
毕竟,当下客,才是真正在乎你的人。
现状已经这样了,就不要聚焦刚刚发生了什么不愉快,而是从困境中脱离出来,面对眼前的人。
写在最后。
《被拒绝的勇气》一书中指出,所谓“活着的喜悦和幸福”是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的,并不是指实际上与谁的关系,也不是必须进入特定的人际关系中去。
社交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但具体和谁社交,是不固定的。
接纳社交的不确定性,不是你失去了什么,而是你去得到了能够得到的。
被多次拒绝之后,你看到了最真的人,社交更容易成功。
作者:布衣粗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