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不是师傅保密不肯教徒弟,而是因为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体质不一样,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年龄性别不一样,生病的季节不一样,所以用药就没有一个固定的量,必须随证、随人而定其用量之多少,才能药到病除。
中医诊疗的精髓,藏在“辨证施治”的智慧里,而贯穿其中的核心密码,便是“量”。
![]()
历代医家口传心授的经验,往往不只是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更在于用量的精准拿捏。正如《伤寒论》中每味药的克数、每剂药的煎服方法,皆暗藏玄机——多一分则可能药性过峻,少一钱则或许疗效全无。药材用量的毫厘之差,足以影响病情走向,甚至关乎生死,这正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真谛。
医案一:桂枝过量致富家小姐殒命
古时江南有户殷实人家,家中独女年方十六,春日踏青后偶感风寒,出现畏寒、汗出恶风、鼻塞、头痛、干呕等症状。郎中望闻问切后,诊断为风寒表虚证,气血偏虚、卫表不固,遂拟桂枝汤加减方,意在温通经脉、解肌发表,护佑娇弱体质。
![]()
处方中,桂枝剂量为1.5克——此剂量针对少女阴虚娇弱之体,既能借桂枝辛温之性驱散表寒,又因量轻不致灼伤阴液,恰合“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之则。
小姐服药后半个时辰,初觉周身发热,家人只当是药力起效、散寒发汗,未加警惕;又过片刻,小姐突然面色潮红如醉、烦躁不安,继而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双手冰凉却伴高热,家人慌作一团,再请郎中时已回天乏术,小姐终因阴液耗竭、阳亢暴脱而亡。
家人悲痛之下认定是郎中误诊,一纸诉状告至县衙。县令升堂审案,先传郎中对质,郎中详述辨证思路与用药逻辑,坚称药方无误;后调取药渣查验,发现其中桂枝分量远超处方,遂传药店小二问话。原来店小二抓药时误将桂枝1.5克看成了15克。
桂枝性辛温,过量则如烈火焚身,少女本就阴虚,15克桂枝的温热之力远超其体质耐受,直接灼伤阴液、扰动阳气,终致亡阴脱液,店小二需承担全部罪责。
此案也成为后世医家与药行的警示:
中医用药,“量”是核心密钥,哪怕同一味药,差之毫厘便可能谬以千里,需兼顾体质、病情、年龄,一丝一毫皆不可轻忽。
![]()
医案二:柴胡量变治两证,随证调整显奇效
近代名医秦伯未曾接诊两位患者,皆以“发热”为主症,但用量调整后疗效天差地别。
患者甲,28岁男子,外感风寒日久不愈,转为低热不退,伴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辨证为少阳证。
秦老处以小柴胡汤,其中柴胡用12克,意在疏解少阳郁热、透邪外出。患者服药3剂,低热即退,诸症渐消。
另一位患者乙,65岁妇人,同样表现为低热,但伴乏力盗汗、头晕耳鸣,辨证为阴虚发热,兼夹肝郁。秦老仍以小柴胡汤为基础,但将柴胡减至3克,同时加重麦冬、生地等滋阴药用量。老妇人服药5剂后,低热渐退,体质亦逐步恢复。
![]()
有人质疑:同为柴胡,为何用量相差4倍?
秦老解释:患者甲年轻体壮,郁热深重,需重用柴胡以破郁;患者乙年老阴虚,柴胡性升散,过量易耗伤阴液,轻用则仅取其疏肝理气之功,不犯虚虚之戒。
柴胡作为疏肝解表之要药,用量轻重直接决定其功效侧重:重用(10-15克)主在解表退热、破郁散结;轻用(3-5克)则重在疏肝理气解郁、调畅气机。
此案印证:用量需随年龄、体质、病情性质灵活调整,方能药到病除。
![]()
医案三:附子用量分南北,因地制宜定轻重
四川名医吴佩衡擅长运用附子,其用量虽大,却始终以“安全有效”为前提,核心在于因地制宜、辨证精准。
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某地一患者突发阴寒内盛之证,畏寒肢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吴佩衡辨证为少阴寒化证,开具四逆汤,其中附子用至60克,且注明“久煎两小时”。患者服药后,寒邪渐散,阳气渐复,终获痊愈。
同一时期,江苏一患者出现类似症状,当地医生借鉴吴佩衡经验,亦用60克附子,未久煎便予患者服用。结果患者服药后不久,便出现口唇发绀、心慌心悸等中毒症状,紧急救治才脱离危险。后经吴佩衡指点,该医生将附子减至15克,延长煎药时间,患者服药后逐步康复。
![]()
为何同证而异量?吴佩衡解释: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潮湿,民众体质多偏寒湿,且当地附子道地产出,药性纯正,久煎后毒性大减,故可重用;江苏气候温润,民众体质相对偏阴虚,附子用量过重易伤阴动火,且异地附子药性有别,故需减量。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但毒性较强,用量需结合地域气候、患者体质、药材产地综合考量,方能扬长避短。
![]()
中医用量的智慧,从来不是机械的数字游戏,而是对病情、体质、地域、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未明言用量,正是因为医家深知“量无定数,辨证为要”。
从桂枝的1.5克与15克之差,到柴胡的3克与12克之别,再到附子的15克与60克之异,皆印证了“用量精准则药到病除,用量失当则适得其反”的真理。
历代名医之所以能妙手回春,正是因为他们将用量的拿捏融入临床经验的积累,将“辨证”与“定量”完美结合。
![]()
这“不传之秘”,传的是经验,藏的是匠心,更是中医“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学习中医,既要熟背方剂配伍,更要领悟用量背后的逻辑,方能传承中医之精髓,让古老医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