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不可能把一根完整的意面掰成两段。
真是这样吗?
为了加餐验证,
快快将家里的面条翻出
和我一起试试吧!
实验器材
意面、(细挂面、扁挂面)、所标杯
![]()
实验步骤
拿住一根意面两端,直接掰断,观察到意面分成三截。加快掰面动作甚至可以观察到断成4-5截。面段可能飞溅,注意安全!

捏紧一根意面两端,双手扭转一定角度后(可以尝试不同角度的效果),再掰断意面,观察到意面只断成了两截!

第三步:
同样直接掰断意面,但是减慢掰的速度,也可以观察到意面只断成了两截。(为了便于展示,本文动图做了播放速度调整,与实际操作速度不同)

第四步:
将意面换成家中其他干面条对比效果。圆而细的挂面和意面表现出相似效果,由于其不如意面硬,碎面段更不易飞溅。

扭转后再掰细挂面。

慢掰细挂面。

第五步:
扁而平的挂面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较快掰断也很容易只断成两截。

第六步:
当然就是一本正经地将实验“损耗”清理干净啦(っ˘ڡ˘ς)
![]()
原理解说
干意面可以把它看作一根细而脆的“弹性细杆”。当你从两端往中间弯它时,曲率最大的地方最先达到材料极限并发生第一次断裂。断裂瞬间,原本储存在面条里的弯曲弹性能被突然释放,面条像鞭子回抽一样产生强烈的回弹(snap-back)并激起沿杆传播的弯曲波;这些波会把其它位置的应力瞬间推高,常常再触发新的断口,于是一次用力却得到三段甚至更多段——这就是“级联断裂”的物理原因。这个机制最早由法国物理学家 Audoly 和 Neukirch 建立模型并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中给出定量解释,后来拿到了 2006 年的搞笑诺奖。
![]()
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意面弯曲后的断裂过程 来源:Why Spaghetti Does Not Break in Half
如果在弯之前把面条整体先拧紧,情况就不同了。实验和理论都显示:当扭转角超过一个临界值(约270°),再缓慢弯折,意面很容易只断成两段。原因是扭转把一部分能量从“纯弯曲”分流出去,第一次断裂后除了弯曲波,还会出现传播更快的扭转波,它像“能量泄压阀”一样先把能量带走,削弱了二次断裂所需的峰值应力,因此难以继续级联。
“慢掰”本身也有帮助:如果弯折速度很低,首次断裂释放的冲击更弱、波幅更小,后续再被触发的概率下降,更容易得到两段;而“快掰”则更容易诱发级联。这个“速度效应”和“扭转效应”在同一框架里被归纳为对能量注入与耗散途径的控制。
最后要强调,这是一个定性演示。不同品牌、直径都会改变临界扭转角与断裂统计分布,但不影响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哦~

上下滑动查看投稿↑↓
1.小燕子的投稿

2.刘宝菊的投稿

3.狐狸R的投稿

投票将于11月14日 22:00截止
票数最高的两位粉丝
将获得所标杯
一个
分享赢得纪念品
对于本期实验的投稿
我们将在下期进行投票
我们将为票数最高的两位粉丝
送出
所标杯
一个
![]()
投稿方式

投稿时间截止到每周五晚九点。48小时没有和我们互动的用户,我们无法给您发送消息。为了防止联系不到获奖用户的现象发生,请投票最高获奖后及时联系我们。为了截取方便请尽量上传小于45秒的视频或者照片。
编辑:二分 & Chocob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