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记载:“蜀人以诸葛亮、蒋、费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宦人黄皓,便僻佞慧,畏允,不敢为非。”
蜀汉臣忠将勇,却在三国中最早灭亡,孙权晚年昏聩残暴,居然没有被先被曹家或司马家灭掉,估计是那两家都认为孙家成不了大气候,就像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一样:我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抄我老家,我打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会隔岸观火。
蜀汉后主刘禅是一个怎样的帝王,我们不能仅凭一句“乐不思蜀”就认为他是昏君,因为当时他不那么说,不但自己性命不保,他的家族以及旧臣也可能被灭族。
如果岳飞于谦遇到刘禅那样的皇帝,做梦都会笑醒,蜀汉四相都是一时之英杰,他们和姜维都对刘禅忠心耿耿,可不仅仅因为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姜维连刘备的面都没见过。
![]()
陈寿这样评价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陈寿要为蜀汉灭亡找借口,也只能把责任推给似乎没有掀起什么大浪的宦官黄皓,但我们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黄皓的权力小的可怜,不管是诸葛亮还是董允,拿捏黄皓都如同蚂蚁:“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陈寿对诸葛亮、诸葛瞻和黄皓都有意见,其原因在史书中记载得很明白:“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夹带了一些私货,这在《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中是有记载的:“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轻视,看不起)之。”
![]()
人们经常称呼吕布为三姓家奴,却忽略了陈寿也是“三朝元老”:在蜀汉为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在魏晋为著作郎、阳平县令、巴西郡中正、治书侍御史——这个“治书侍御史”不是写书的,而是御史台属官,秩六百石,专掌审理疑难案件。
虽然陈寿在蜀汉不太受待见,但是作为史学家,起码的底线还是有的,所以他不能太过称赞蜀汉四相的理政能力,却重点描述了他们的清廉:诸葛亮薨逝时只留下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的继任者(诸葛亮薨逝后蜀汉不设丞相,以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总揽军政要务)蒋琬、费祎和董允都廉洁自律襟怀宽广,写《季汉辅臣传》的杨戏应该感触最深,就连陈寿也不得不对后三相进行表扬:“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董允之父董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幹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姜维虽班在祗(尚书令、镇军将军陈祗,据说是黄皓的盟友)右(以右为尊,比如糜竺班在诸葛亮之右),权任不如,蜀人无不追思董允者。”
![]()
诸葛亮和蒋琬、费祎、董允都是开府治事的朝廷重臣,全能布衣粗食甘之如饴,就是为了守住刘备留下的基业,至于能否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得看天时地利人和,还要等待更出色的人才出现。
在查阅蜀汉四相的廉洁记录的时候,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诸葛亮初出祁山实力,赵云从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但好像三国时期镇军将军比镇东将军地位更高也更有权,比如风评不高从陈祗,就是蜀汉第三任镇军将军,第一任镇军将军为许靖,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劝进表上领衔的是秋平西将军都亭侯臣超、第二位就是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许靖,第五位才是师将军诸葛亮,以下是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如果赵云早些当镇军将军,在劝进表上肯定排名靠前。
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就是从建武校尉、奋威将军、征北将军一路晋升为镇军将军、镇军大将军累迁为大司马、荆州牧的。
![]()
赵云跟蜀汉四相都认识,当然跟诸葛亮的关系应该最好,两人有许多共同语言,诸葛亮不好说的话,都是赵云出面,比如反对刘备把益州府库财宝和有主田宅分给功臣、劝阻刘备伐吴——诸葛亮身为丞相,必须在重大决策上与皇帝刘备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我们在史料中找不到诸葛亮公开反对刘备伐吴的记载,只是在事后表示了遗憾:“法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在季汉朝堂,除了最晚期有个老鼠屎黄皓,似乎还真没有纯粹的坏人,起码跟曹魏和孙吴相比,刘禅的文臣武将相互制约,费祎不让姜维统领太多兵马,杨仪跟魏延经常吵架,只有费祎能坐在这两只斗鸡之间做和事佬。
![]()
虽然文武之间有争执,但刘禅的帝王之却从无动摇,而有人说蜀汉四相中的蒋琬、费祎、董允是奸臣,那肯定是不客观的,其缘由,也不过是杨仪和魏延之争,他们似乎站错了队:“仪令祎往揣延意指……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杨仪后来确实有悖逆之言,但要说他和魏延都降叛汉降魏,都有失公允,起码在杨魏之争中,魏延做得都实在过火:诸葛亮刚刚辞世,魏延就急着抢班夺权,还要继续在军心不稳的情况下北伐,无疑是十分不妥当的,蒋琬、费祎、董允不支持魏延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蜀汉根本就输不起,魏延掌握兵权,就没人能制约他了,而且魏延烧绝栈道,也确实不占理,如果赵云还活着,肯定不会让他那么干。
![]()
赵云是蜀汉首任牙门将军,魏延是第二任牙门将军,这两位牙门将军都是刘备的铁杆粉丝,而蜀汉四相也全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后代也全都为国尽忠:诸葛瞻、诸葛尚、蒋斌、蒋显、赵广,却都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蜀汉朝局稳定,而且绝对没有出现有篡逆之心的权臣,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蜀汉四相忠贞不二廉洁自律,五大名将也都忠心耿耿英勇善战,蜀汉却为什么先亡了?如果把刘禅放在宋朝或明朝,是不是比赵构和朱祁镇更值得效忠?在您看来,蜀汉四相放在唐朝,会不会比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做得还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