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七十岁,头发白了大半,背有点驼,但身子骨还算硬朗。
每天早上能自己爬起来,去小区花园走两圈,回来煮个鸡蛋,熬碗粥,日子过得不算差,就是有点冷清。
我老伴走了五年了,肺癌,走的时候才六十五,没能陪我多享几年福。
年轻的时候,我们俩在一个工厂上班,她是车间统计员,我是技术员,一起上下班,一起攒钱买房,一起把儿子闺女拉扯大。
她性子温和,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下班回家,总能吃上热乎饭,衣服永远是干净平整的。
那时候日子苦,但心里踏实,有她在,再难的事都觉得能扛过去。
她走了以后,家里一下子就空了。
儿子闺女都在外地工作,各自有家庭,不能天天陪着我。
他们想让我去他们那边住,我没去。
住了一辈子的地方,邻居都熟,楼下的老陈、老张,都是一起退休的老伙计,每天能凑在一起聊聊天,去了外地,谁都不认识,多别扭。
再说,这房子里全是我和老伴的念想,墙上还挂着我们年轻时候的合影,家具都是她当年亲手挑选的,走了,就什么都没了。
所以我宁愿一个人守着这房子,守着这些回忆过日子。
刚开始一个人住,真不习惯。
以前早上醒来,身边总有个人打呼噜,现在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晚上下班(退休后习惯把遛弯叫“上班”)回来,钥匙插进锁孔,开门前总习惯性喊一声“我回来了”,可回应我的只有空荡荡的屋子。
做饭也没心思,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觉得没滋味。
有时候就煮碗面条,拌点酱油醋,对付一口就算了。
衣服脏了,凑够一堆才洗,洗衣机转起来的时候,家里能有点声音,不然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慌。
儿子闺女经常给我打电话,问我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我说都挺好,让他们放心,其实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有一次夜里,我起夜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磕在床沿上,疼得站不起来。
我坐在地上,喊了两声老伴的名字,才反应过来她已经不在了。
那一刻,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孤独,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独。
我挣扎了半天,才慢慢爬到床边,够到手机,给儿子打了电话。
儿子连夜赶回来,送我去医院检查,幸好没骨折,就是软组织挫伤。
儿子在我家待了三天,每天给我做饭、擦药,临走的时候,眼圈红红的:“爸,你一个人住太让人放心不下了,要么跟我走,要么找个伴儿照顾你。”
我说:“我不去你那儿,你们工作忙,我去了净给你们添麻烦。”
儿子说:“那找个伴儿的事,你可得放在心上,我跟我姐都打听了,现在好多老年人再婚,互相照应着,日子也热闹。”
我没应声,心里有点抵触。
在我们这个年纪,再婚哪那么容易?
都是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人,谁都有自己的脾气和习惯,还有子女、财产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搞不好就是一地鸡毛,还不如一个人清静。
儿子见我不说话,也没再劝,只是反复叮嘱我,有事一定要给他们打电话。
儿子走后,闺女也给我打了电话,意思跟儿子一样,让我找个伴儿。
她说:“爸,我知道你念着我妈,可我妈也希望你过得好啊,你一个人孤零零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放心。”
“找个身体好、性格好的阿姨,一起过日子,互相端个水、递个药,我们也能安心工作。”
我还是没答应,只是说“再说吧”。
其实我心里也明白,子女说得对,我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如以前,万一哪天再出点什么事,身边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可真要找个陌生人一起过日子,心里总觉得别扭,像是背叛了老伴似的。
就这样又过了大半年,日子还是老样子,上班(遛弯)、回家、吃饭、睡觉,偶尔跟老伙计们聊聊天。
老陈跟我一样,也是孤身一人,他比我先走一步,找了个伴儿。
那天我们在花园聊天,老陈说:“老伙计,我跟你说,找个伴儿是真挺好,以前我也是一个人,饭都懒得做,现在每天回家,有人给我做饭,晚上能聊聊天,夜里起夜,也有人能搭把手。”
我说:“哪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
老陈说:“怎么不容易?社区不是有老年婚恋介绍所吗?免费的,你去登记一下,他们会给你介绍合适的,都是咱们这个年纪的,想法都差不多,好沟通。”
“我就是在那儿认识的现在这个老伴,她人挺好,勤快、性子温和,跟我挺合得来。”
我有点动心了,老陈的情况跟我差不多,他能找到合适的,说不定我也能。
老陈见我动心,接着说:“你别想那么多,咱们这个年纪再婚,不图别的,就图个陪伴,互相照应,子女也放心。”
“财产什么的,提前说清楚,签个协议,谁也不图谁的,日子反而过得踏实。”
我点了点头:“那我回头去社区问问。”
过了两天,我真去了社区的老年婚恋介绍所。
工作人员是个小姑娘,挺热情,问了我的情况:年龄、身体状况、退休金多少、有没有房子、子女情况,还有对另一半的要求。
我说:“我身体还行,没什么大病,退休金一个月八千多,房子是全款买的,一百多平,儿子闺女都在外地,不用我操心。”
“对另一半没什么太高要求,年龄差不多就行,身体好,性格温和,勤快,人品好,别太算计就行。”
小姑娘记下我的情况,说:“大爷,您放心,我们会根据您的要求,给您筛选合适的阿姨,有消息了第一时间通知您。”
我留了个电话,就回家了。
心里挺忐忑的,既有点期待,又有点紧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社区给我打电话了,说有个阿姨挺合适的,让我们见个面。
工作人员跟我介绍了阿姨的情况:姓李,六十八岁,老伴走了三年,以前是小学老师,退休金一个月五千多,有一套小房子,儿子在本地工作,闺女在国外。
工作人员说:“李阿姨性格特别好,温和、有耐心,以前照顾过生病的老伴,很会照顾人,跟您的要求挺匹配的。”
我听着还行,就说:“那见见吧。”
工作人员说:“那就这周六上午十点,在社区的活动室见面,环境挺安静的,你们先聊聊,我们不打扰。”
我说:“行。”
挂了电话,我有点犯愁,见面穿什么好呢?
不能太随意,显得不尊重人,也不能太正式,毕竟是老年人,舒服为主。
我翻了翻衣柜,找出一件藏蓝色的夹克衫,是儿子去年给我买的,没怎么穿,挺合身的。
裤子是深色的休闲裤,鞋子是黑色的布鞋,舒服,走路也方便。
我还特意找了把梳子,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又洗了把脸,抹了点润肤霜,显得气色好点。
周六那天,我提前十分钟到了社区活动室。
活动室挺大的,摆着几张桌子和椅子,还有几个老年人在那边下棋、看书,环境确实挺安静的。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有点出汗。
没过多久,就看到工作人员领着一个阿姨走了进来。
阿姨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头发是黑色的,应该是染过,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件浅灰色的针织衫,黑色的裤子,脚上是一双平底的黑色皮鞋,看着干净利落。
她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眼神温和,看着挺和善的,跟工作人员描述的一样。
工作人员给我们互相介绍:“大爷,这是李阿姨;李阿姨,这是张大爷(我姓张,之前跟工作人员说过)。”
我站起来,说了声:“李阿姨,你好。”
李阿姨也笑着说:“张大爷,你好。”
工作人员说:“你们聊着,我先忙去了,有什么事叫我。”
说完,工作人员就走了。
我们俩坐下,一时有点尴尬,都没说话。
还是李阿姨先开了口:“张大爷,你身体看着挺硬朗的。”
我说:“还行,每天早上起来走两圈,没什么大病。”
李阿姨说:“挺好的,咱们这个年纪,身体好比什么都强。”
我说:“你也是,看着精神头挺好。”
李阿姨笑了笑:“还行,我也喜欢散步,每天下午会去公园走一圈。”
聊着聊着,气氛就缓和下来了。
我们聊各自的工作经历,我跟她说我以前在工厂当技术员,一辈子跟机器打交道,简单。
她说她以前是小学老师,教了三十多年书,跟孩子们打交道,挺开心的。
我们聊各自的老伴,我说我老伴性子温和,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说她老伴是个医生,工作忙,但对她很好,生病了总会细心照顾她,可惜走得早。
聊到老伴,我们都有点伤感,但更多的是怀念。
我说:“说实话,我一开始不想找老伴,总觉得对不起她。”
李阿姨说:“我懂,我也是,刚走那阵子,根本没想过再找,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
“可后来年纪越来越大,身边没个人照应,子女也不放心,才慢慢想通了,咱们过得好,老伴在天有灵,也会高兴的。”
我点点头:“你说得对,子女也总劝我,让我找个伴儿。”
我们还聊了子女,我说我儿子闺女都在外地,工作忙,一年就回来一两次。
她说她儿子在本地,经常来看她,闺女在国外,一年回来一次,打电话挺勤的。
聊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感觉挺投缘的,说话也不用刻意回避什么,挺舒服的。
快到中午的时候,李阿姨说:“张大爷,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儿子今天中午过来吃饭。”
我说:“好,那我送送你。”
我们一起走出社区活动室,在门口告别。
李阿姨说:“张大爷,今天聊得挺开心的,以后有空再聊。”
我说:“好,我给你留个电话,有空咱们联系。”
我们互相留了电话,然后就分开了。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挺高兴的,觉得李阿姨人挺好的,性格温和,说话也实在,是个踏实过日子的人。
过了两天,我给李阿姨打了个电话。
电话接通后,我说:“李阿姨,我是老张,你还记得我吗?”
李阿姨笑着说:“记得,怎么不记得,张大爷。”
我说:“没什么事,就是想问问你,这周末有空吗?咱们一起去公园走走,顺便吃个午饭。”
李阿姨说:“有空,正好我儿子这周末有事,不来看我。”
我们约了周六上午九点,在公园门口见面。
周六那天,天气挺好的,阳光明媚,不冷不热。
我提前五分钟到了公园门口,没多久就看到李阿姨来了。
她还是穿着上次那件浅灰色的针织衫,手里拎着一个小布包,看着挺精神的。
我们一起走进公园,公园挺大的,有很多老年人在散步、打太极、跳广场舞。
我们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聊着天。
她说她以前经常跟她老伴一起来这个公园,那时候她老伴身体不好,每天都来这里散步。
我说我以前也跟我老伴来过,不过那时候忙着上班,来得不多。
聊着聊着,就到了中午。
我说:“李阿姨,咱们去吃点东西吧,附近有家家常菜馆,味道挺不错的,价格也实惠。”
李阿姨说:“好,听你的。”
我们一起去了那家家常菜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服务员递来菜单,我让李阿姨点,她说:“你点吧,我不挑食,什么都爱吃。”
我也没客气,点了个清蒸鱼、清炒西兰花、宫保鸡丁,还有一个番茄鸡蛋汤,都是挺家常的菜。
菜上来后,我们边吃边聊。
我说:“李阿姨,我直说了吧,我觉得你人挺好的,挺合得来的,不知道你对我印象怎么样?”
李阿姨放下筷子,看着我说:“张大爷,我对你印象也挺好的,你是个实在人,说话也坦诚。”
我心里一喜:“那你看,咱们要不要试着相处一下?”
李阿姨点点头:“好啊,相处看看,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也没关系,就当多了个朋友。”
就这样,我们开始正式相处了。
刚开始相处,我们都挺小心翼翼的,怕自己的习惯让对方不舒服。
我习惯早上六点起床,去公园走两圈,回来煮早饭。
李阿姨习惯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完后喝杯温水,再慢慢下楼散步。
为了配合彼此,我每天多睡半小时,跟她一起六点半起床,一起去公园散步,回来一起煮早饭。
我做饭不好吃,以前老伴在的时候,都是她做饭,她走后,我就凑活吃。
李阿姨做饭挺好吃的,她知道我做饭不好吃,有时候会提前做好饭,给我送过来,或者让我去她家里吃。
她做的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都特别合我的口味。
我也不闲着,她家里的水管坏了,我去帮忙修;她买了重物,我去帮忙拎;她有时候头晕,我会陪她去医院检查。
我们每周见两三次面,有时候一起去公园散步,有时候一起去超市买菜,有时候就在家里聊聊天,看看电视。
相处的时间久了,我们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合得来。
她知道我有高血压,每天都会提醒我吃药,早上散步的时候,会给我带一瓶温水。
我知道她胃不好,不能吃太辣、太凉的东西,每次一起吃饭,都会叮嘱服务员少放辣,菜要做热一点。
有一次,我感冒了,发烧到三十八度多,浑身无力,躺在床上起不来。
我没给儿子闺女打电话,怕他们担心,想自己扛过去。
没想到李阿姨给我打电话,我没力气接,她就一直打,打了好几个,我才勉强接了。
她听我声音不对,问我怎么了,我说感冒了,有点发烧。
她二话没说,挂了电话就往我家跑,还带了退烧药、感冒药,还有她自己熬的小米粥。
她给我量了体温,让我吃了药,又扶我起来,让我喝点小米粥。
我说:“李阿姨,麻烦你了,这么远跑过来。”
她说:“客气什么,咱们现在是在相处,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她在我家待了一下午,给我擦汗、倒水,时不时地摸我的额头,看看烧退了没有。
晚上的时候,我的烧退了,精神也好了不少。
我说:“李阿姨,你回去吧,谢谢你了。”
她说:“没事,我再陪你一会儿,等你彻底好点我再走。”
那天晚上,她给我做了清淡的面条,看着我吃完,又给我倒了水,才放心地回去。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温暖,很久没有这种被人照顾的感觉了,像是老伴还在身边一样。
从那以后,我更加确定,李阿姨就是我想找的人。
我们相处了大概半年,彼此都觉得挺合适的,就想把婚事定下来。
当然,结婚前,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比如财产、子女的态度。
我跟李阿姨说:“咱们都是有子女的人,结婚前,财产得说清楚,我的房子是我的婚前财产,以后留给我儿子闺女;我的退休金,咱们一起用,日常开销我来承担,你不用操心。”
“你的房子也是你的婚前财产,你的退休金你自己留着,想买点什么就买什么,不用跟我商量。”
李阿姨说:“张大爷,我也是这么想的,财产分清了,以后子女也不会有意见,咱们日子也过得踏实。”
“日常开销我也能承担一部分,不用你一个人来,咱们是夫妻,就得共同承担。”
我说:“不用,我退休金比你高,足够咱们日常开销了,你留着你的钱,给自己买点好吃的、好用的,或者给你儿子闺女买点东西。”
李阿姨见我态度坚决,也就没再坚持:“那行,听你的。”
我们还一起去咨询了律师,签了婚前财产协议,把财产归属、日常开销、生病照顾这些事情都写得明明白白。
然后,我们分别跟各自的子女说了结婚的事。
我儿子闺女挺支持的,他们说:“爸,只要你过得好,我们就放心了,李阿姨是个好人,你以后要好好待她。”
李阿姨的儿子也挺支持的,他说:“妈,你能找到张大爷这么好的人,我挺开心的,以后你们互相照应,我也能安心工作了。”
唯一有点小插曲的是李阿姨的闺女,她在国外,听说妈妈要再婚,有点担心,怕妈妈受委屈。
李阿姨给她打了视频电话,跟她说了我的情况,说了我们签了婚前财产协议,还让我跟她闺女聊了几句。
我跟她说:“闺女,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你妈妈的,不会让她受委屈,我们就是互相照应,一起过日子。”
她闺女听了,也就放心了,说:“张大爷,麻烦你多照顾我妈妈了,等我回国,一定好好谢谢你。”
子女都同意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我们没办什么隆重的婚礼,觉得没必要,都是老年人了,折腾不起,也不想太张扬。
就请了双方的子女,还有几个关系好的老伙计,在饭店吃了顿饭,就算是结婚了。
饭店是儿子选的,环境挺不错,菜也好吃。
吃饭的时候,儿子站起来说:“今天是我爸和李阿姨结婚的日子,我代表我们全家,祝他们俩身体健康,晚年幸福,互相照应,好好过日子。”
李阿姨的儿子也站起来说:“我也祝我妈和张大爷新婚快乐,以后好好相处,我们做子女的,会经常来看你们。”
我们俩也站起来,说了几句感谢的话。
那天大家都挺开心的,吃得也挺尽兴。
结婚后,李阿姨搬到我家来住了,她的房子租了出去,租金她自己留着。
刚开始一起住,确实有点小摩擦,毕竟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我习惯把东西随手放,她习惯把东西整理得整整齐齐。
有一次,我把眼镜随手放在了餐桌上,她收拾桌子的时候,给我放到了抽屉里,我找了半天没找到,有点着急,语气就有点不好:“我眼镜放哪儿了?你别动我的东西行不行?”
李阿姨有点委屈:“我看你放在餐桌上占地方,就给你收起来了,在抽屉里。”
我找到眼镜,知道自己错了,跟她说:“对不起,李阿姨,我不该跟你发脾气,以后我会注意,东西不乱放了。”
李阿姨说:“没事,我也没跟你生气,就是以后你东西放哪儿,跟我说一声,我就不随便动了。”
从那以后,我就注意了,东西用完了都放回原处,或者跟她说一声放哪儿了。
她也会迁就我,我喜欢看战争片,她喜欢看言情剧,每天晚上,她都会让我先看战争片,等我看完了,她再看言情剧,或者我们一起看一些双方都喜欢的节目。
我喜欢吃面食,她喜欢吃米饭,她每天做饭都会兼顾我们俩的口味,中午做米饭,晚上做面条,或者蒸点馒头、包子。
慢慢的,我们就适应了彼此的生活习惯,日子过得越来越顺。
每天早上,我们一起起床,一起去公园散步,回来一起煮早饭。
上午,她会在家打扫卫生、洗衣服,或者看看书、写写毛笔字(她喜欢写毛笔字)。
我会在家看看报纸、听听收音机,或者摆弄摆弄我的那些花花草草(我退休后喜欢养花)。
中午,她做饭,我帮忙打下手,择菜、洗菜,有时候也会学着炒两个菜,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她总会说:“挺好吃的,比以前进步多了。”
下午,我们要么一起去超市买菜,要么一起在小区里散步,跟邻居们聊聊天。
有时候,老陈和他老伴也会来我们家串门,我们四个一起打牌、聊天,日子过得挺热闹。
晚上,吃过晚饭,我们一起在小区里走一圈,回来看看电视,或者聊聊天,说说白天发生的事,聊聊各自的子女。
睡前,她会给我倒一杯温水,提醒我吃药(高血压的药)。
我会给她捶捶背,她腰不太好,久坐了会疼。
有一次,她腰病犯了,疼得站不起来,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我吓坏了,赶紧给她儿子打电话,她儿子赶过来,送她去了医院。
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就是腰肌劳损,需要卧床休息几天。
这几天,我学着照顾她,给她擦脸、漱口、喂饭、擦身,给她按摩腰部,按照医生教的方法,帮她做康复训练。
她有点不好意思:“让你照顾我,真是麻烦你了。”
我说:“客气什么,咱们是夫妻,互相照顾是应该的,以前你照顾我,现在轮到我照顾你了。”
那几天,我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吃的,都是她爱吃的、好消化的。
她儿子也经常来看她,给她带点水果、补品。
过了几天,她的腰好了,能下床走路了。
她笑着说:“还是你照顾得好,恢复得这么快。”
我说:“是你自己身体底子好,我就是搭把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平淡但踏实,温馨又幸福。
有时候,我会看着李阿姨,心里想,幸好当初听了子女的话,找了个伴儿,不然现在还是一个人孤零零的。
我们俩都很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吵架、不拌嘴,有什么事都商量着来。
子女们也经常来看我们,有时候儿子带着孙子孙女来,有时候李阿姨的儿子带着他的孩子来。
家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孩子们围着我们转,喊着“爷爷”“奶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有一次,孙子问我:“爷爷,你喜欢李奶奶吗?”
我说:“喜欢啊,特别喜欢。”
孙子说:“那你以前喜欢我亲奶奶吗?”
我说:“喜欢,也特别喜欢。”
孙子有点疑惑:“那你怎么能同时喜欢两个奶奶呢?”
我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你亲奶奶是爷爷年轻时候的伴儿,陪爷爷走过了大半辈子,爷爷永远不会忘记她。”
“李奶奶是爷爷现在的伴儿,陪爷爷过晚年,爷爷也很喜欢她。”
“就像你喜欢爸爸,也喜欢妈妈一样,喜欢不是只能有一个。”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哦,我明白了。”
李阿姨在一旁听着,眼里含着泪,笑着说:“你爷爷说得对,我们都不会忘记以前的老伴,也会珍惜现在的彼此。”
是啊,我们都不会忘记以前的老伴,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些回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但我们也会珍惜现在的彼此,因为我们知道,晚年的陪伴有多重要。
现在,我和李阿姨结婚快两年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每天醒来,能看到她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心里就特别踏实。
晚上睡觉前,能跟她聊聊天,说说心里话,就算不说话,坐在一起看看电视,也觉得很安心。
有时候,我们会一起翻看以前的照片,聊以前的事,聊到开心的地方,一起笑;聊到伤感的地方,互相安慰。
我们也会一起规划未来的生活,春天的时候,一起去郊外踏青;夏天的时候,一起去海边避暑;秋天的时候,一起去爬山;冬天的时候,一起在家烤火、看剧。
有人问我,七十岁再婚,后悔吗?
我说,不后悔,反而很庆幸。
庆幸自己当初鼓起勇气,去了社区的婚恋介绍所;庆幸自己遇到了李阿姨这么好的人;庆幸自己有这么通情达理的子女。
晚年的婚姻,不图激情,不图财富,只图一个陪伴,一个互相照应。
累的时候,有人能给你倒杯水;生病的时候,有人能给你端碗药;孤独的时候,有人能陪你说说话;开心的时候,有人能跟你一起分享。
这就够了。
现在,我每天都过得很开心,身体也越来越硬朗,子女们也放心了。
我知道,人生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但我会珍惜和李阿姨在一起的每一天,好好过日子,互相照应,直到生命的尽头。
这样的晚年,挺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