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表示,纵观贝特瑞数二十五载发展历程,“创新”始终是贯穿全程的核心基因。这既是贝特瑞从打破国外垄断到登顶全球的关键密码,更是其在新能源产业技术频繁迭代中,持续构筑长期主义“护城河”的核心支撑。
回溯贝特瑞的创新之路,自起始便带着“打破壁垒”的鲜明烙印。公司发展初期,面对锂电池负极材料核心技术被日企牢牢掌控的被动局面,贝特瑞果断押注自主研发天然石墨负极技术,并创新研发业内首创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818,奠定公司“以创新破局”的发展底色。
新能源材料产业边界随下游需求不断拓展,负极材料的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突破比容量极限”展开。从中间相炭微球到天然石墨,再到人造石墨,每一次迭代都指向“更高能量密度”的核心需求。公司深知,在技术驱动的行业中,唯有前瞻性布局下一代产品,才能持续保持领先身位。
当行业仍聚焦传统石墨材料时,贝特瑞便已洞察到硅基负极的潜力,作为行业公认的“下一代负极首选技术路线”,硅基材料理论比容量达4200mAh/g,是石墨材料(372mAh/g)的10倍以上。
2006年,贝特瑞启动硅基负极技术研究,并迅速拿下第一项发明专利;2013年,公司实现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并批量销售,成为国内最早实现硅基负极量产的企业之一,成功解决了传统石墨负极能量密度不足的行业痛点。同时,公司还主导制定了国内首个硅炭负极领域国家标准GB/T38823-2020《硅炭》。
这一布局并非孤例,而是贝特瑞“技术前瞻”战略的缩影。从天然石墨到硅基负极,从人造石墨到如今的固态电池材料,公司始终走在技术演进的前沿,以“提前卡位”的姿态,将创新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而这都源于贝特瑞对研发创新的倚重,将实打实的资源倾斜于体系化建设中。
早在2010年,贝特瑞便以超越行业的战略眼光,斥资近亿元打造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引进全球顶尖设备,建成当时领域内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之一。随着研发需求升级,2022年7月,研究院进一步升级为“中央研究院”,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
如今,贝特瑞已有960余名研发人员,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30亿元,庞大的人才与资金投入,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4年底,贝特瑞累计获得国内、国际授权专利692项,其中发明专利442项,更主导及参与制定5项国际标准、17项国家标准与4项行业标准。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创新成果的证明,更彰显了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表示,深厚的创新积淀,最终转化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与技术落地实力。2024年,新能源汽车“快充化”需求爆发,贝特瑞迅速推出针对性创新产品 ——T石墨负极材料,该产品兼具6C快充能力、超长循环寿命与优异的高低温性能,一经推出便向客户送样并获得高度认可,成为公司顺应市场需求的又一标杆成果。
而在行业公认的下一代核心技术方向——全固态电池领域,贝特瑞前瞻布局也已结出累累硕果。2025年上半年,公司开发出行业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其创新的多孔复合骨架结构可有效解决体积膨胀难题,实现长循环寿命,并获客户技术认可;同时,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品粒度降至500nm以下,离子导率与电芯循环性能均满足客户应用需求,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铺平道路。
在半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贝特瑞同样成果斐然。氧化物电解质产品成功应用于隔膜涂覆、集流体涂覆,不仅获得动力与3C领域新客户的技术认可并实现批量供应,更拿下百吨级订单,配套电芯装机量超1GWh,成为半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聚合物电解质也与两家客户达成战略合作,斩获吨级订单,全方位巩固了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