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语言优美,情感丰盈,意象新鲜,但有时晦涩难解。从阅读角度看,“晦涩”是现代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然而,这晦涩无论是源于特定的表现方式,抑或对诗之新奇的追求,还是对“何以为诗”的定位,一首好诗不可能仅表现在晦涩,而必须值得深入阅读,让读者在认知与想象的主动参与中,发现晦涩中那复杂的诗意,充裕的内涵。
“诗人读诗”栏目邀请几位诗人,每周细读一首现代诗。这样的细读是一种演示,更是一种邀请,各位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品味现代诗的一些方法及其自由性,进而展开自己对现代诗的创造性阅读。
第十四期,我们邀请诗人蓝蓝,和我们一起赏析保罗·穆尔顿的诗《刺猬》。
撰文 | 蓝蓝
![]()
保罗·穆尔顿(Paul Muldoon,1951-),北爱尔兰诗人,出版诗集三十多部,曾获普利策诗歌奖、T.S.艾略特诗歌奖等。
本期诗歌
刺猬
作者:保罗·穆尔顿
译者:范静哗
蜗牛移动起来就像一只
气垫船,被它自带的
一圈橡皮垫阻挡;
将自己秘密
与那只刺猬分享。而刺猬
自己的秘密从不与谁分享。
我们说:刺猬,大胆走
出来,我们都会爱你的。
我们不会伤害你,我们只想
听听你有什么
要说的。我们只要
知道你对我们问题的回答。
刺猬一个字儿也不吐露,
话都藏在肚子里。
我们搞不明白有什么是刺猬
必须隐藏的,为什么这么缺少信任。
我们忘记了,上帝
就在这个荆棘冠冕下面。
我们也忘了,再也不可能
让上帝信任这个世界。
诗歌细读
三十年前,我养过白玉蜗牛。从外地坐火车带了两只回家,路上就发现它们开始一粒一粒地下蛋,这让我十分吃惊。蜗牛的繁殖力太强,不到四五个月,大大小小的蜗牛已经从玻璃缸里越狱,爬得满屋都是,一天要吃掉一整颗大白菜。无奈,我把它们送给了农科院。再早一些,我也养过刺猬,是在草丛里捉到的,养在家里,喂花生豆子,萝卜它也吃。但发觉刺猬并不开心,我最后还是决定放生了。所以,在读到保罗·穆尔顿这首诗的时候,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它们的样子。
蜗牛歇息的时候,身体通常是缩在壳里的。它开始爬动时,会先伸出两对触角,接着身体的前半部分和腹足也伸出来,缓慢移动,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一圈橡皮垫”。蜗牛不可能完全脱离它的壳,假如蜗牛把柔软的身体彻底袒露,如诗中所说的完全交出自己的秘密,那便意味着任人宰割吞噬。但是刺猬呢?刺猬的天敌很少,据查大约只有獾、狐狸和猫头鹰,要费很大功夫从刺猬柔软的腹部攻击才能得逞。所谓“从不与人分享秘密”指的就是它浑身是刺,难以下口。
至于人类,他们狡猾又好奇,所以会哄着刺猬说:“没事儿,你放下武器,收起尖刺,从你的铠甲下走出来,不会有危险。敞开你的自我,这样我们才会爱你。而且,我们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长成这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一点儿也无法靠近,太对不起我们的善意了!”但是,人类的企图失败了,因为刺猬绝对不会像蜗牛那样敞开一切,遭人鱼肉——“刺猬一个字儿也不吐露,/话都藏在肚子里。”
![]()
奥托·古斯塔夫·考尔斯特油画《刺猬》
有人就不解,刺猬为什么要用五千多根坚硬的尖刺来保卫自己,为什么不能相信人类是善良的、无害的?所以人类就开始指责、PUA刺猬——“为什么这么缺少信任”?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乡间见到过有人烧刺猬吃。他们用泥巴把刺猬厚厚地糊上,扔进柴堆中烧,直到泥巴变黑烧裂开了,就会把泥巴磕开。“泥巴会把刺猬身上的刺都粘掉,露出的全是香喷喷烧熟的肉”,他们这样跟我说,我又害怕又恶心,捂着脸跑开了。自然,谁又有资格责怪这些贫穷的村里人呢。
诗写到这里,在还有四行就结束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说我们早就忘记“上帝就在这个荆棘冠冕下面”。“荆棘冠冕”,原是基督教圣物中的一件,是耶稣在受刑时罗马士兵为了折磨这位“犹太人王”,用满是尖刺的荆棘编了一顶头冠给他戴上,等于是侮辱折磨他。很多宗教画中都有这个场景,那些粗硬的荆棘深深扎进他的额头,鲜血流了下来。在后来的西方文化中,荆冠象征着羞辱、苦难和救赎。当诗人以刺猬的尖刺来比喻荆棘冠冕,我们不能不想到在生物漫长的进化中,是因为经历过无数伤害才使得刺猬这一弱小的种类长出了防御的尖刺。这尖刺不仅仅是强加给刺猬的侮辱,同样也是施暴于它的其他物种的耻辱。任何能感受到刺猬的痛苦的人,也是保有良知、有可能获得灵魂救赎的人。然而,即便如此,今日的刺猬也再无可能恢复到天真无邪、赤身裸裎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在这四行诗中,作者直接将刺猬与造物主并置在一起,认为人类现在也忘了,“再也不可能/让上帝信任这个世界”。
这首《刺猬》从蜗牛和刺猬写起,到关于“信任”结束,将读者引向我们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生物链中,蜗牛其实是刺猬的大菜之一,而刺猬虽然难以下口,但仍然是为数不多掠食者的美食。或许,在诺亚方舟上,狮子、山羊、鳄鱼与角马能彼此信任互不伤害,但下了船就是另一番景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信任是关乎人类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跟法律的约束不同,从社会学来说,信任是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基石,人与人之间建立在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从伦理学来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重要体现;信任意味着对他人的诚信、能力和道德品质的认可。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信任是对所信对象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确认。而哲学家们更是将信任作为一项重要论题。
上世纪80年代,英国曾召开过一场关于信任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参与讨论的学者来自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生态学等不同领域。与会者对信任达成一定的共识,可概述为:“信任(或不信任)是一个行动者评估另外一个或一群行动者将会进行某一特定行动的主观概率水平,这种评估发生在行动者能监控此特定行动之前(或者即使能够监控也无法去监控),且在一定情境下做出,并影响该行动者自己的行动。”用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话来说,“信任是行动者评估其他行动者未来行动的主观概率,这种评估基于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影响着行动者自身的决策和行为。”
以上都是来自各个领域对于信任的大概总结,但要不要信任某个人或某些组织,也有不同的看法。
如正方——
齐美尔:“必须选择信任他人,否则任何社会性的行为都不能成立。”
柏拉图:“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反方——
尼采:“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叔本华:“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不被别人欺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
或许乔叟不那么绝对:“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没错,信任的确“包含了自我的脆弱性和他人的善良意志”,你无法确定你信任和托付的个人或组织是不是用谎言伤害羞辱你,抑或回馈你更多的信任和善意。不过,回溯人类历史,英国诗人保罗·穆尔顿已经用这首诗给出了他的答案。
回顾上期
![]()
作者/蓝蓝
编辑/张进、宫子
校对/赵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