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今天,是你的第几个记者节?

0
分享至

2025年11月8日,第26个记者节。祝所有新闻同行节日快乐!

在这个属于记录者的节日里,新京报传媒研究院采访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编辑,回忆职业生涯里的难忘时刻,以及对新闻行业未来的思考。

相信你也有很多话想说,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给大家。


  • 这是你的第几个记者节?

  • 哪个关键词可以总结你今年的工作收获或感受?

  • 工作中哪件事或者瞬间,让你至今难忘?

  • 对有志从事新闻事业的学子,你最想说什么?

韩福涛

深度报道部 | 首席记者


这可以算是我的第14个记者节了。

在过去这一年,曾最触动我的是今年清明节前夕,陪同一对老夫妇去了趟殡仪馆的经历。因为交不起近40万的遗体保存费,他们女儿的遗体停放在殡仪馆五年无法归乡下葬,这对老夫妇其实年龄并不大,可是看起来比较苍老,当时在路边刚与他们聊了两句,他们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尽管当时没怎么说话,可是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苦楚。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尽快把稿子写出来,让他们的女儿尽早归乡,报道刊发后,殡仪馆免除了遗体保存费,他们也赶在清明节的最后一天把女儿接回了“家”。

我已经工作了十来年,去年算了下大概要再工作三十年才能退休,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还是把记者这份工作做得更久,这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一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不觉得三十年很漫长,反之,会觉得三十年是漫长的煎熬。对于仍怀有热情的新闻学子,希望大家在择业的时候,还是应该把爱好放在第一位。既然喜欢,就勇敢去做,不要被浮躁的环境所影响。

刚刚揭晓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获得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我们特别邀请韩福涛老师分享一下他的感想:

这次拿到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可以说是给罐车运输乱象调查这篇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去年七月发布后得到全民关注,到年底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再到今年9月推动食品安全法作出修改,到最后获得中国新闻奖,每一个节点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回想起来似乎又在情理之中。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得到广泛认可,在我看来离不开它对公共利益的捍卫,这是它能走多远走多高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报道让大家认识到新闻报道的价值,尤其是调查报道的价值。

罗亦丹

科技报道部 | 高级记者


这是我的第14个记者节。

如果用1个关键词来概括今年对‘记者’这个身份的感受,我想是“融为一体”。最开始我还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很多种选择,但现在感觉自己就是记者,记者就是自己。

近期没有太多所谓震撼瞬间,但要说印象深刻的话,2024年全国两会,我在梅地亚中心参加了一场记者发布会,当时是证监会主席吴清履职后的第一次对外正式亮相,当发布会结束后,所有记者(包括我)都涌到台前去争抢着向吴清问话,我听到有人喊“吴清主席给A股加加油吧!”对此吴清只是微微一笑,向我们摆了摆手。2025年10月28日,A股刚刚突破4000点大关,我不禁回想起了这个情景,我想吴主席一定感觉如释重负,毕竟他的前任们日子都很不好过。

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当一个好记者的方式有很多,但最直接的诀窍就是——去做,迈开第一步,不管这一步是打电话、说“你好”还是加微信。

罗 东

文化副刊部 | 资深新媒体编辑


这是我的第9个记者节。

如果让我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备受鼓舞”——因为今年探索的新内容得到读者认可而备受鼓舞。

我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做记者、编辑,书评周刊是副刊,基本工作是为大家评介国内外图书出版。在今年,我们在图书评介的基础上拓展了“学术评议和文摘”这一全新的知识传播工作,筹备“新京报中文学术文摘服务所”,在报纸上开设“中文学术文摘”版(每周五《新京报》B叠“书评周刊”08版),每周摘选2篇兼具前沿性、专业性与中文写作独到气质的学术论文,并在新媒体上全文转载。

国内外并无新闻报纸做“学术评议和文摘”的先例。做这项工作的是专业文摘刊物,在国内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四大文摘。两年前,因为做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的专题我才意识到,20世纪那一代学者会把他们的研究和思考首发在报刊上,这在本世纪无法想象。那个时候学科不是那么“专业化”,刊载媒介也不是那么“专业化”,新闻报纸的副刊和专业学术期刊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有的著名社科专业期刊当年也曾刊登非学术的评论杂文)。过去几十年,国内外学界一直在反思学科过度专业化问题,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要放弃专业的方法和写作的规范,重返以前那种学科混沌状态,未来走向是有众多方案的。作为副刊,我们能否参与做点事?

自8月至11月,我们与《广东社会科学》《河北学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等二十余家期刊取得授权合作,摘选了二十余篇论文。当我们在新媒体上推送所选论文后,看到大家留言点评,还有一些读者朋友发邮件索要当期报纸的PDF电子版,很受激励。美国已故跨学科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在本世纪初接受访谈时,曾反驳“如果读起来不痛苦,就不可能是好的社会科学”这一现代学术“心照不宣”的看法。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不是必然折磨读者的,显然也不是就走向反面,变得“庸俗化”。英文学术是这样,中文学术亦是如此。我们希望搭建学术与大众的桥梁,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评议人参与推选,将新近兼具专业性和前沿性的论文传递给大家,我们还希望所选论文具有鲜明的本土或世界问题意识,具有中文写作独到的气质。本来对这件事不怎么有把握,从年初琢磨到年中开始,犹犹豫豫,迟疑了半年。有多少论文符合所列要求,满足读者的期待?我们是否有能力将它们选出来,做好报纸的文摘和新媒体的编排工作?路很长,但是承蒙读者朋友的认可,已经备受鼓舞。

蒋鹏峰

我们视频编辑部 | 高级记者


这是我的第7个记者节。

用1个关键词来概括,我想是:在现场。2025全国两会期间,我在人民大会堂、在代表团驻地采访报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我在天安门广场观礼阅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报道,我走访了晋察冀抗战边区的多个抗战纪念地,听老兵讲述抗战的故事。

我用一次次现场采访,站在历史的现场中心,是这份职业让我有机会“在现场”,是这份职业让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并记录历史。这个词不仅是物理空间意义的“在现场”,也是记者这个职业作为时代“记录者”和“参与者”的价值,让我见证历史,与当下的时代同频共振。

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

尽管当下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职业发展有很多的负面评价,但记者这个职业作为历史的“目击者”、“记录者”,职业本身和社会发展深度绑定,注定了这个职业从过去到未来,都是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职业之一,所以面对“差评”,无需太过苛责评价它的人,调整自己,紧跟时代需要,才是记者,一个信息传播者最应该具备能力。

所以要从事新闻行业,首先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无论是读者的褒奖,还是旁观者的冷眼,都要坚守做新闻行业的初心,记者不是高薪行业,也可能不能给每个从业者都带来鲜花和掌声。但这个职业有属于它的荣光时刻,老百姓生活中难题因为你的报道得到解决,政策条款因为你的报道得到更新和出台…… 你的每一次发声,都在推动时代的进步,这份荣光,是记者这份职业独有的,也是被刻进历史簿的。

许楠楠

平台运营部 | 资深视频运营


这是我的第7个记者节。

我今年最大感受,就是“六边形战士”。记者早已不是单一的执笔人,而是像一个被时代打磨出的“六边形战士”,在新闻疆场上全方位上阵。从联络嘉宾、撰写提纲,到现场策划、出镜采访,再到后期剪辑、平台运营,视频报道的全流程,要求记者样样涉猎,门门精通。文字创作赋予深度,视频制作呈现现场,直播报道传递即时。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现代新闻人的立体画像,用不断叠加的技能,守护那份不变的叙事内核。

在过去这一年里,最让我难忘的是采访88岁的北外教授吴青老师,她也是著名作家冰心和吴文藻的女儿。令我触动的并非她的过往,而是一个平凡的细节:她至今仍每天坚持读书、不辍思考。她不再是一位耄耋老人,而是一个在时间洪流中岿然不动的精神坐标,犹如一盏明灯,提醒着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媒体形态如何变迁,对知识的敬畏、对世界的追问,才是记者职业灵魂的永恒底色。

最后,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热爱你所爱!

郭懿萌

深度报道部 | 资深记者


这是我过的第6个记者节。

做了5年多记者,我对这个身份的感受一直是“感动”,我从受访者那里感受到过很多善意,支撑着我度过了很多生活中的艰难。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是2024年年初,我在广州采访“天使综合征之家”创始人张雪。她的女儿畅雨患有这种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罕见病,十几岁的她没有办法说话,智商只有两岁。但是张雪从未放弃,她牵着女儿的手,叩响医生的门,将上千个同样患有天使综合征的家庭汇聚在一起。

第一次见面,我与张雪在宾馆里聊了两个小时,畅雨静静地睡在一旁。我原本以为能将那么多患者、医生、康复师、科学家联合在一起战斗的人,会是一个从小就出类拔萃的人,但她不是。一切变化只因有了心爱的女儿。

“人们都说孩子在天上挑妈妈,畅雨一定是想到了我能够承担得起来,她才会找我做母亲。”听到那句话,我把头撇过去,生怕眼中的泪掉落让她看到。

2024年9月我以《新闻,让公益更有力量》为题,参加了中宣部举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讲述了畅雨的故事。赛前张雪看了我的演讲稿,给我发微信:“你走过的每一步都不是你一个人的,都是带着1500个孩子,5000多个家庭一起走过的。”手机屏幕前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多次在不同平台讲这个故事,也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其他同行。我相信,哪怕多一个人知道,对于他们来说就多一分希望。

王 容

平台运营部 | 资深视频运营


这是我从业以来第5个记者节。

今年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感受”,采访路上看到北京的晚霞是彩色的,哇!又是完美的一天;在卡兹别克山下的小村庄,语言不通的大叔和我讲他用30年雕刻石像的故事,我们眼神交汇的那刻,我感觉我能懂他;在乌鲁木齐街头,外卖小哥听到音乐跳起舞,那是一种热烈的生活扑面而来。

今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在广东普宁火车站附近的城中村里,很多游客、摄影师会因为那里的屋顶有漂亮的厝角头去到那里,我们也一样,原本是想记录潮汕民居特色的厝角头,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奶奶,刚开始的方言没听太懂,后来回看素材才知道是叫我们去她家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她说:“你们外面好呀,有工作的都是有用的人,像我们没有用啊。”一时间我的心脏像被锤了一下,我们眼中美的东西,在身处其中的人看来可能是另外的样子。

王景曦

北京新闻部 | 记者


我毕业就入职了新京报,2021年到现在,今年是我的第5个记者节。

我今年的关键词应该是“学习”。感受特别明显的是,今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视频泛滥,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账号用ds写文章。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抓紧学习AI的多种使用方法,比如线索发现、资料整理、文本核查、制作可视化新闻等等,不过要牢记写作的轴心还是要在自己身上,让AI成为辅助。

徐 鸣

调查新闻部 | 记者


这是我的第5个记者节。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我选“留白”。在报道上,留白是学会呈现不同的事件,不代入自己的情绪。在职业心态上,会对自己留白,不过度燃烧,才能持续保持好奇心,在有限的力气里成长。

在过去这一年,最触动我的是采访盲人学用盲杖时,他们准备第一次独自走上街道。在下楼的电梯里,突然有位刚成年的女孩说,“这是我第一次自己走这么远”接着感觉她声音有点抖,直接说自己害怕。在电梯狭小的空间里,她的恐惧好像直接扑到了我的面前。但她还是能选择独自学习和面对走上“街道”,太有勇气了。

包宇琨

生活方式报道部 | 资深视频编辑


今年是我度过的第4个记者节。

对“记者”这个身份的核心感受,浓缩于“连接”二字。

财经从不是孤立的数字游戏,我们的工作本质是搭建多元桥梁——要以通俗表达打通专业财报与大众认知的壁垒。每一次走访采访、每一段视频报道,都是在打破信息隔阂,让严谨的财经逻辑与普通人的民生需求精准对接。

这份“连接”,让冰冷的数据生出温度,也让我对记者这个行业更加敬畏。

刘锦涵

我们视频编辑部 | 记者


这是我的第3个记者节。

想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话:保持独立思考,践行客观准确,追求公平正义。无论是操作正面报道或者是建设性舆论监督的选题,我们所面对受访者会因为各种因素,说对自己最有利的话。因此,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偏听偏信,才不会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客观准确是新闻底线,采访中你可以同情,这有利于你抓住更多细节,但成稿必须客观准确,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更能让稿件立于不败之地。最后,我认为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做新闻不仅仅为了赚钱糊口,而应该是一生的事业。希望你们永远朝气蓬勃,永远保持理想主义者的纯粹。

编辑 | 胡炜 王可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京报传媒研究 incentive-icons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3558文章数 100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