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时评 □陈豆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城市薄雾,某调查记者的电脑屏幕已亮起整夜;当AI生成的新闻稿以秒级速度刷屏网络,一群文字匠人仍在为一个数据的真实性反复核验;当算法将信息切割成无数碎片,总有镜头对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这是2025年记者节到来之际,新闻行业最真实的群像。
自2000年国务院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以来,这个不放假的节日,始终在提醒我们:有这样一群人,以笔为犁,以镜头为灯,在时代的土壤上耕耘真相,在信息的海洋中点亮航标。而今,站在技术革命与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他们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挑战交织:当AI与信任危机同时敲门
《2025全球媒体调查报告》揭示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42%的全球记者将”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媒体消费行为”列为最大挑战,40%的人在”保持可信度/应对假新闻指控”中疲于奔命,而人工智能的崛起已跃升至第四大挑战,亚太地区65%的记者对此忧心忡忡。在中国西南边陲,一位县级融媒体记者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既要用无人机拍摄乡村振兴的短视频,又要提防AI合成的虚假场景;既要在两小时内赶出符合算法推荐的快讯,又要保证每一个采访对象的话语真实无误。”就像在钢丝上跳舞,”他在采访中苦笑,”一边是流量考核的紧箍咒,一边是职业操守的红线。”
经济压力与资源短缺则像两把悬顶之剑。尤其在亚太地区,”收入锐减””媒体倒闭潮”成为高频词,41%的记者将”核实信息与寻找可靠信源”视为头号难题,远超欧美同行。北京某都市报的深度报道记者李默(化名)透露,他们团队的选题经费较三年前缩减了60%,”以前可以花一个月蹲点调查的选题,现在必须在两周内完成,还要兼顾短视频拍摄和直播带货。”即便如此,当看到自己采写的报道推动某社区养老设施落地时,他依然觉得”所有奔波都值得”。
坚守底色:在混沌中锚定真实的坐标
挑战之下,专业主义的微光从未熄灭。在河南暴雨一周年之际,某央媒记者重返受灾村庄,不仅记录下重建后的新貌,更关注到留守老人的心理创伤,采写的系列报道推动了当地心理援助站的建立。这份坚守,与全球媒体调查中揭示的行业共识形成呼应——63%的记者认为”对接相关信源”是最核心的职业需求,57%的人将”接触关键人物/资源”视为突破报道的关键。当算法试图用”点击率”定义一切时,这些记者用行动证明:新闻的价值,永远在于对人的关怀与对社会的推动。
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记者的”不可替代性”愈发清晰。尽管53%的记者已开始使用生成式AI进行主题研究或访谈转录,但真正的深度报道永远离不开”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坚守。上海一位科技记者为了探究AI伦理问题,耗时三个月走访了12家企业、采访30多位专家,最终形成的万字长文,不仅梳理了技术发展脉络,更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行业规范建议。”AI可以整理数据,但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更无法替代对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她的话,道出了新闻业的本质。
未来之问:如何守护真相的”传火者”?
记者节不仅是致敬,更应是反思。当美国的调查显示”信任管理和支持性工作场所文化”是记者 job satisfaction 的关键,当中国记者为”AI泛滥”与”假新闻”双重夹击而焦虑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为这群真相的记录者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媒体机构能否建立更合理的考核机制,让记者不必在”流量”与”深度”间艰难抉择?社会能否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让真实的报道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传播?
某知名媒体人曾说:”记者的笔,可重如泰山,也可轻如鸿毛,关键在于写什么、为谁写。”在这个信息爆炸却真相稀缺的时代,每一位坚守岗位的记者,都是在为社会锚定真实的坐标。今天,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致敬那些在凌晨的暴雨中奔跑的身影,致敬那些在深夜的电脑前较真的眼神,致敬那些在变革的洪流中,始终紧握真相火炬的”传火者”。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在纷繁世界中,看清前行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