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种大豆,为什么中俄一江之隔,产量却能差这么多呢?
今天这一期小卞就来讲讲,在远东这一块大豆要怎么种。
![]()
![]()
成本和产量的双暴击
一群财经博主跨界去俄罗斯远东当农场主,承包80垧黑土地种大豆,半年忙活下来到底是赚得盆满钵满,还是亏得怀疑人生?
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魔幻,最后靠地里的杂草才勉强上岸,每亩净赚一块六毛七,还不够买瓶矿泉水。
这不是段子,是真实发生的农业创业血泪史,背后藏着当代农业经济的底层逻辑。
先上硬核账本,用数据说话才够实在。
在俄罗斯远东种地,成本结构和国内完全是两个次元,总结起来就是土地不要钱,其他都很贵。
地租方面堪称地板价,临时租一年每亩才40元,对比国内动辄上千的地租,简直像白捡。但其他开销却让人肉疼。
![]()
种子20元/亩、耙地30元/亩、播种25元/亩、除草剂35元/亩、收割40元/亩。
再加上仓储、运输、人工等杂项40元/亩,一亩地总成本刚好230元,1200亩合计27万6000元。
最关键的是种植模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产量差距悬殊。
国内种大豆讲究精耕细作,化肥、杀虫剂轮番上,水利设施完善,亩产轻松达到300公斤,最高能冲到470公斤。但
俄罗斯这边走的是佛系路线,不施化肥、不用杀虫剂,完全靠天吃饭,美其名曰生态种植,实则是工业物资太贵,投入产出比不划算。
远东的自然条件堪称薛定谔的年景,10年九涝,今年赶上难得的干旱年,本该是大豆的幸运年,最终亩产也才100公斤。
好的地块能到150公斤,差的直接被杂草淹没,亩产三四十公斤都是常态。
1200亩总共收了120吨大豆,按当地2250元/吨的收购价,卖了27万元,算下来直接亏了6000元,完美诠释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亏五千。
![]()
![]()
当代农业的意外惊喜
就在团队以为要血本无归时,地里的一种杂草菟丝子成了救命稻草。
堪称大豆的寄生天敌,攀附在豆株上吸养分,导致大豆结荚瘦小,是减产的罪魁祸首。
任谁也没想到,这种草会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收购价高达8000元/吨。
团队晒豆子时筛出一吨菟丝子,直接把收益拉到27万8000元,扣除成本后净赚2000元。
平均到每亩地,利润刚好一块六毛七,够买一根棒棒糖,却不够支付团队往返俄罗斯的机票、住宿和在海参崴的团建开销。
要是把这些隐性成本算进去,利润率直接跌到负20%,妥妥的花钱买罪受。
这波操作看起来有点离谱,却暴露了小农场主的生存窘境,主作物利润薄如纸,只能靠副产品续命,所谓的农业创业,有时更像一场赌博。
![]()
很多人疑惑,一江之隔的黑土地,为啥产量能差出近三倍?
核心不是种子不行,而是种地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
国内是地少人多,土地是稀缺资源,必须在有限土地上最大化产出,所以兴修水利、用良种、多施肥,走精耕细作路线,追求亩产极致。
俄罗斯远东是地多人少,肥沃黑土地随便挑,80%的耕地都处于未开垦状态,土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在这种情况下,种地的逻辑变成广种薄收。
与其花钱买化肥农药提高亩产,不如多租点地扩大规模。
比如国内种地要起垄防涝,远东直接平播,一台播种机飙车过去就完成播种,虽然抗灾能力差,但能节省一半时间种更多地。
甚至连杀虫剂都省了,不是环保,而是杀完一种害虫,另一种可能泛滥成灾,不如让害虫内部卷,反而成本最低。
更关键的是有效积温的差距。
远东春天雨水多,土地泥泞没法播种,4月份的温暖时光全浪费,只能等到5月底6月初才下地,大豆生长周期只有4个半月,刚够成熟。
国内水利设施完善,4月底就能播种,有效生长时间比远东多一个月,产量自然碾压。
说白了,这不是农业技术的差距,是土木工程的胜利。
![]()
有人会问,既然小团队这么惨,当地农场主是不是也赚不到钱?答案是能赚,但不多,且风险极高。
当地中等规模农场主承包一两万亩地,长期租地成本能降到每亩10元,自有设备不用租,总成本能控制在180-190元/亩,每亩能赚45元左右。
一万亩地一年利润45万元,看似不少,但背后的投入和风险常人难以承受。
先得有大笔固定资产,土地、农机、仓储设施,净资产至少几百万起步。
还要懂俄语、通人脉、会农业技术,还得能吃苦,简直是全能型选手。
最关键的是看天吃饭,去年大涝年,亩产只有六七十公斤,所有人都赔钱,今年的45万利润,更像是风险补偿金。
对比国内有农业补贴的情况,远东农场主完全是裸奔状态,还要面对俄乌冲突后的税收翻倍,一吨大豆税负就高达100多美元,本就微薄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
所谓的地主梦,其实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
这波跨界种地最颠覆的认知,是土地过剩。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土地是命根子,但在全球范围内,优质耕地其实多到用不完。
巴西有400多万平方公里适宜耕地,只开垦了50万平方公里。
阿根廷未开垦耕地超100万平方公里,远东80%的黑土地都在荒着,为啥不开发?
要知道粮食是刚性需求商品,人类每天消耗的热量就那么多,马斯克再有钱也不可能一天吃20斤米饭,粮食增产10%不会让价格降10%,只会让农场主破产,直到10%的耕地撂荒。
残酷的是全球大豆市场的买方垄断。
中国虽然缺大豆,但进口渠道多到离谱,2025年7月从巴西进口1039万吨,占比89%,阿根廷进口量同比增长104%。
美国想靠大豆卡脖子?
根本不现实,巴西、阿根廷、加拿大、俄罗斯随便哪个国家多开垦点土地,就能填补缺口。
远东大豆在全球供应链里,只是边角料,只能随行就市,没有议价权。
何况利润的大头早就被ABCD四大粮商赚走了。
这些跨国巨头垄断了育种、化肥、物流、销售全链条,农场主种粮不赚钱,搞农机的、做物流的、卖种子的却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农场主破产潮就是最好的例子,2025年上半年破产数同比激增55%,不是因为种得不好,是利润被上下游榨干,只能在破产边缘徘徊。
![]()
![]()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现在种地能赚钱吗?答案是能,但只属于大玩家。
远东这边能活得滋润的,都是承包10万亩以上的中型农场或农业公司。
他们能投入几百万建干燥塔,实现玉米大豆轮作,把亩产提上去、成本降下来。
能自有农机设备,摊薄各项开销;能抵御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小农场主根本没法比。
这场农业游戏的本质,是规模效应的绝对碾压。
小农场主要么被兼并,要么被迫离场,这不是道德问题,是经济规律。
就像那个一亩赚一块六毛七的团队,看似亏了,但摸清了当代农业的底层逻辑。
土地不再是稀缺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才是唯一出路;田园牧歌的小农经济早已过时,现代农业拼的是资本、技术和抗风险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靠几亩地发家致富,大概率是痴心妄想。
但这场亏本买卖也不是毫无意义,它让小卞明白。
粮食安全永远是大国底线,国内坚持自主种植大豆,不是因为进口贵,是因为国际市场能提供的贸易量,还不够14亿人当零食吃。
所谓的小而美精致农业,大多是包装出来的智商税,生产成本是规模化生产的几十倍,根本不具备可持续性。
八十垧地的半年折腾,最后赚了2000元,看起来像是一场笑话,其实是当代农业经济的缩影。
土里刨食从来都不容易,尤其是在这个土地过剩、资本垄断的时代,想靠种地赚钱,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另辟蹊径。
比如,好好研究一下地里的杂草经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