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刚过,朋友圈就热闹得像菜市场:有人晒在北海道滑雪,有人发民宿涮羊肉,偏偏少了七大姑八大姨合影。
![]()
中青报刚丢出63%年轻人过年不串门的数字,美团就补刀10人+年夜饭套餐销量下滑15%,这组合比表哥表姐催婚还狠,直接把话题炸翻。
![]()
说穿了也不是不想见,是见面太贵。
去年我陪老妈回山东老家,油费过路费小五千,后备箱装满茅台阿胶,结果三舅妈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在北京贷款还没还完?
”那一瞬我忽然懂了什么叫沉没成本,回家就在豆瓣蹲了「断亲小组」,天天看00后们聊把亲密关系额度匀给电竞搭子有多香。
真不是绝情。
脉脉刚出炉的报告,00后把19%的“亲情额度”留给亲戚,38%甩给了同事,剩下29%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只是一群天天深夜连麦打本的游戏搭子。
谁有空陪三舅聊房价?
游戏群友一句“今晚冲分”的含金量,可比“多吃点长身体”实在多了。
连公证处都嗅到商机。
深圳五个互称“宝”的女生,昨天刚把共同买房协议塞进意定监护公证袋。
以前听“养儿防老”耳朵起茧,现在流行“闺蜜防老”,主打一个谁也别占谁便宜。
协议写清楚:A今天陪你化疗,B十年后继承你猫,比血缘更透明。
最魔幻的还属抖音。
亲戚攀比大赛#里人均豪车别墅,但扒IP一看,78%都在横店影视城附近拍的。
真亲戚见面就谈“谁家孩子年薪百万”,假的倒是把塑料亲情演得感天动地,评论一片“哈哈哈哈太真实”,现实版黑色幽默。
也不是没人折腾和解。
上海浦东某小区干脆搞“家庭会员制”:攒够志愿服务积分,就能换隔壁王叔冒充你爸陪诊,全程不提催婚不聊成绩,明码标价半小时50元。
社区小妹悄悄说:最受欢迎的是“假装男朋友”,一次能换三小时耳根清净。
可说到底,我们不是不需要亲密,是想要更高浓度的。
以前拜年嗑瓜子能聊仨小时,现在五分钟就能用携程订完机票逃去长白山。
情感GDP这词怪里怪气,但真算起来:跟同事吐槽老板两小时回血80%,陪二大爷搓麻将两小时耗电100%,年轻人只是改算了性价比。
可能这就叫进化吧。
血缘从“不得不养”变成了“双向奔赴”,就像我同事阿瓜,今年把亲妈也拉进了徒步群。
老阿姨现在不催婚了,天天和30岁驴友比步数,晚上在群里发红烧肉照片。
亲情没消失,只是换了流量套餐,从无限语音换成按需购买。
最后问一句:今年你打算把春节额度投给谁?
是攒着换“临时家人”服务,还是赌一把,让亲妈见识你的二次元老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