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徐悲鸿 1938年作 猫石图 立轴
作者:徐悲鸿
创作年代:1938年作
尺寸:101×39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作矩先生蓄鄙作颇丰,而未有猫,殊为缺典,敬奉此作,以备一格。廿七年岁阑,悲鸿。
钤 印:悲鸿
上 款:“作矩先生”应为梁作矩,《美术杂志》创刊人之一,香港大众学校校长。与梁锡鸿、陈抱一、徐悲鸿、丰子恺等艺术家交好。
说 明:此幅《猫石图》是徐悲鸿先生赠作矩先生的,画中题识更是写出了一段两人的真挚感情。作矩先生收藏了徐悲鸿颇多佳作,惟独没有猫,徐先生在1938年年末特意送赠猫石图,以志情谊。
![]()
《笔墨寄情:徐悲鸿1938年〈猫石图〉中的艺术与友谊》
一、画作背景与创作缘起
1938年冬,正值抗日战争烽火连天之际,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潜心创作,这一时期他不仅以画笔为武器鼓舞民众,也通过艺术传递私人情谊。《猫石图》立轴(101×39cm,设色纸本)便是赠予挚友梁作矩的精心之作。题识中“作矩先生蓄鄙作颇丰,而未有猫,殊为缺典”一句,既显幽默,更透露出二人交谊之深。梁作矩作为《美术杂志》创刊人、香港大众学校校长,与徐悲鸿、丰子恺等艺术家往来密切,其收藏中独缺“猫”题材,徐悲鸿遂以《猫石图》补此遗憾,钤“悲鸿”印为证,成就一段艺坛佳话。
![]()
△ 徐悲鸿 1938年作 猫石图 立轴(局部)
二、艺术特色与时代印记
- 中西融合的笔墨语言
徐悲鸿将西方素描的写实技法与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结合,画中猫双目圆睁如线,爪须紧绷,动态张力十足。嶙峋巨石以浓淡墨色皴擦,层次分明,背景绿植则以泼墨挥洒,形成虚实对比。这种“以西润中”的手法,正是其“现实主义中国画”改革理念的体现。 - 战时语境下的隐喻
1938年正值民族存亡之际,徐悲鸿笔下的猫并非闲适宠物,而是怒视前方、蓄势待发的形象。研究者认为,此作或暗含艺术家对时局的关切——猫的警觉姿态象征抗战中的坚韧精神,与同期《奔马图》异曲同工。
三、题识与上款:文人交游的见证
画中题识共46字,文言简练却情意绵长:“廿七年岁阑”点明创作于1938年末,“以备一格”谦逊中带调侃,足见二人不拘礼节的亲密关系。上款人梁作矩不仅是藏家,更是艺术推广者,其与徐悲鸿的交往反映了战时文化人相互扶持的生态。据考,梁氏曾协助徐悲鸿在香港举办抗战筹款画展,这幅《猫石图》既是私人馈赠,亦是公共文化事业的缩影。
![]()
△ 徐悲鸿 1938年作 猫石图 立轴(局部)
四、市场价值与学术意义
- 稀缺性与收藏脉络
徐悲鸿画猫之作虽多,但明确纪年且题识详尽的精品较少。此幅曾由齐白石弟子汤发周推介,流传有序。类似尺寸的《猫石图》在2025年香港拍卖中估价达HKD 200万以上(雅昌数据),而此作因特殊历史背景及上款人身份,更具研究价值。 - 艺术史定位
与1943年安徽博物院藏《猫石图》相比,此作早五年,展现了徐悲鸿战时期风格的过渡:写实技法更趋成熟,但尚未完全转向后期的大写意。画中猫石构图紧凑,留白巧妙,堪称其动物题材的典范。
结语
《猫石图》超越了寻常花鸟画的范畴,它是艺术家在烽火岁月中以笔传情的信物,是中西艺术碰撞的结晶,更是近代文人“以艺载道”传统的延续。徐悲鸿曾笑言“我的猫比马画得好”,或许正因为画猫时,他倾注的不仅是技法,还有那份乱世中尤为珍贵的赤子之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