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陆既白
编辑/世界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大家平时喝的咖啡“贵族”星巴克最近传来消息,没想到星巴克中国竟然在11月4日宣布“易主”,有人斥资40亿美元收购星巴克中国60%的股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星巴克又为何突然间会选择售卖股权?小陆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
![]()
![]()
星巴克中国易主:35元拿铁的黄昏,9.9元咖啡的清晨
“今天咖啡谁带?我要瑞幸9.9的生椰,加冰,” 办公室里的吆喝声,早把五年前“帮买杯星巴克大杯拿铁”的习惯挤没了。
这种变化,在星巴克中国的股权交割单上写得更明白——挂牌一年多,它终于以40亿美元价格“卖身”,博裕资本拿60%控股权拿下了星巴克中国8000家门店,星巴克总部只留40%,有人说这是“跑路”,纯属想偏了。
这更像一场“认怂”——曾经教中国人“喝出体面”的咖啡巨头,被这届年轻人反向教育了:现在的消费市场,不看logo看账本。
![]()
![]()
从“加价买体面”到“理性选性价比”——星巴克的光环碎了
2019年的北京国贸,星巴克门店里永远排着长队,那时候它的市场份额高达34%,意味着每三杯现磨咖啡,就有一杯贴着凉丝丝的绿色logo。
我当时刚入职,宁愿少吃一顿午饭,也要买杯35元的拿铁捧在手里,不是咖啡多好喝,是写字楼的电梯里,举着星巴克的杯子像“职场入场券”。
隔壁部门的实习生,甚至会特意把杯套上的logo转到正面,就怕别人看不见,那时候的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从烟火气里跳出来”的精致感。
![]()
《中国商报》2019年的报道里,星巴克中国区CEO还在说“我们的客群愿意为体验付费”,那时候瑞幸还在烧钱补贴,一杯美式9.9元,但不少人觉得“太便宜,拿不出手”;库迪更是没影,市场基本是星巴克的天下。
谁也没料到,五年时间天翻地覆,2024年底,星巴克中国门店快7000家,比2019年翻了一倍,可市场份额掉成14%,利润连当年的一半都不到。
![]()
我常去的那家国贸门店,现在下午三点就有空位,服务员比顾客还多,核心问题藏在一张成本表里。
《界面新闻》算过一笔账,星巴克中国的人力成本比美国高30%,北京核心商圈的房租占营收比例超12%,是美国门店的两倍,这些成本,最终都摊到了那杯拿铁里——咖啡豆成本其实才3块钱。
![]()
更要命的是消费习惯变了,现在60%以上的咖啡订单都是外卖或自提,没人愿意花半小时坐在店里“体验”。
我司95后实习生的话很直接:“咖啡是用来提神的,不是用来拍照的,35块买杯‘续命水’,不值。”
![]()
![]()
本土品牌的“精准打击”——9.9元咖啡赢在哪?
星巴克的光环褪色,是本土品牌“打”出来的。2024年的数据扎眼:瑞幸门店超2万家,库迪也破了1万家,它们的定价不到星巴克三分之一,销量却是三倍以上。
这些品牌没讲“体面”故事,只抓一个点——打工人需要便宜又方便的咖啡,瑞幸的玩法特别懂中国人。它用算法定价,在武汉光谷这种大学生多的地方,美式常年9.9元;到了上海陆家嘴,就悄悄涨到12.9元,照样有人买。
![]()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过,瑞幸的外卖系统能精准算出每个区域的消费上限,比消费者还懂自己的钱包。
库迪则靠“补贴换市场”,成都春熙路的库迪门店,开业前三个月买一送一,平均一杯咖啡才8块钱,有人去采访时,店长说最多一天卖过1200杯,排队的人从店里一直排到街上,不少是以前喝星巴克的顾客。
![]()
连蜜雪冰城都来抢市场,4元一杯的冰美式,口感不算顶尖,但架不住便宜,郑州二七广场的蜜雪冰城门店,早上7点就排起队,都是赶早班的打工人,买完揣在兜里就赶地铁,没人在乎有没有杯套。
这些本土品牌戳中了星巴克的死穴:它还在坚守“第三空间”的体验,可年轻人已经把咖啡当成“快消品”。
![]()
星巴克的门店越开越多,却没发现自己开错了地方——县城高铁休息站里,没人愿意花35元买杯咖啡,大家更爱10块钱的现磨。
2024财年的财报最能说明问题:星巴克中国营收涨了18%,利润却降了13%,门店销售额跌了14%,不是卖不动了,是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又不赚钱,陷入了两难。
![]()
消费觉醒:不是不花钱,是花得明白
有人说这是消费降级,我倒觉得是“品牌去魅”,过去二十年,中国人买东西常被品牌牵着走。
买LV不是因为包耐用,是因为logo显眼;买苹果不是因为系统好,是因为拿在手里有面子;买星巴克不是因为好喝,是因为能装“精致”。
现在的年轻人不吃这一套了,我认识的00后设计师小周,买护肤品只看成分表,不管是不是大牌;买衣服先看性价比,几十块的T恤穿得比几百块的还开心。
![]()
她买咖啡只看两点:“好喝,不贵”,星巴克从来不在她的选项里,艾媒咨询的数据印证了这种变化:2024年中国1700亿元的现磨咖啡市场,60%来自平价连锁品牌。
瑞幸以11元的平均单价,卖出了344亿元的年营收,把咖啡卖成了像矿泉水一样的日常用品。
这种理性不只体现在咖啡上,《第一财经》报道过,2024年平价美妆品牌的销量增长了58%,轻奢包包的销量却降了12%。
![]()
年轻人开始明白,消费不是身份的投票,而是对生活的选择——花小钱办大事,才是真本事。 星巴克显然没跟上这种变化。
它还在门店里摆着精致的沙发,还在宣传“慢生活”,却没发现现在的打工人连坐下来喝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它的35元价格底线,守的不是品质,是早已被戳破的“品牌幻觉”。
出让控股权对星巴克来说,反而是件好事,40亿美元的现金能帮它回血,中国资本的加入能让它更懂本土市场。
![]()
说不定以后我们能看到,星巴克推出15元的平价咖啡,把门店开成快取店,不再执着于“第三空间”。
这场咖啡市场的变革,其实是中国消费市场成熟的缩影,本土品牌靠精准定位和高性价比崛起,外资品牌靠放下身段适应变化,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我们有了更多选择,不用再为品牌溢价买单。
35元的拿铁不会消失,但它再也不是“体面”的代名词;9.9元的美式也不是“廉价”的象征,而是理性消费的注脚,当市场不再靠故事收割,而是靠品质和性价比说话,这才是最健康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