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这项研究证明主族元素催化在解决化学合成关键挑战方面,具有不逊于甚至超越过渡金属的潜力和独特优势。”
01

背景介绍
现代医药的进步,高度依赖于化学家们像搭积木一样,精准构建药物分子骨架的能力。其中,碳碳键构建是搭建有机分子,包括绝大多数药物分子的核心步骤。可以说,碳碳键的构建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新药创制的水平。在众多构建碳碳键的反应中,Heck反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由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发现,并因其在合成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荣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理查德·赫克(Richard F. Heck)、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和铃木章(Akira Suzuki)因发展出“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而获得此项殊荣。)。该反应能够高效地将烯烃(如苯乙烯)与卤代芳烃(如碘苯)连接起来,是合成许多药物关键结构单元的利器。然而,传统的Heck反应存在一个核心痛点:它高度依赖钯、铂等稀有贵金属作为催化剂。这些金属价格昂贵、储量有限,其开采和提炼过程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此外,它们可能残留在药品中,带来潜在的重金属毒性风险。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梦想能找到一种廉价、无毒、储量丰富的金属来替代贵金属,实现“绿色”的Heck反应。
![]()
图1.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25年10月31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Josep Cornell团队在Nature Catalysis期刊发表题为“Bismuth-photocatalysed Heck-type coupling with alkyl and aryl electrophi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创性地利用廉价无毒的金属“铋(Bi)”,在蓝光照射下,成功驱动了Heck类型的偶联反应。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贵金属的完美替代方案,更重新设计了整个催化过程的机理,为绿色制药和可持续化学合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
图2. 图文总览
02

图文解析
1.困境与突破:从“d轨道”到“p轨道”的范式转移
要理解这项突破的价值,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传统Heck反应为何离不开贵金属。如图3所示,传统Pd催化Heck反应的精髓在于Pd原子最外层的d轨道(图3)。这些d轨道能够与反应物(如碘苯)发生“氧化加成”,形成关键的钯-碳中间体,并随后经历一系列精准的步骤,最终完成C-C键的构建。d轨道是过渡金属的“特权”,是它们催化能力的化学基础。而本研究的主角铋(Bi),是一种主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它最外层是p轨道,不具备d轨道的特性。这意味着,简单地让Bi去“模仿”Pd的催化路径是行不通的。研究人员为铋“量身定制”一条全新的催化路径。
![]()
图3. 设计原则和概念验证
2.神奇的铋催化剂:光与分子的共舞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结构精巧的“钳形”配体分子(Bi-1, Bi-3,图4),它能像螃蟹的钳子一样紧紧抓住Bi原子,形成稳定的催化剂。该催化剂能吸收蓝光能量。在黑暗中,Bi催化剂(以Bi-3为例)稳定,当用蓝光照射反应体系时,光能被催化剂吸收,引发配体到金属电荷转移(LMCT)的过程。这导致Bi与碘之间的化学键发生均裂,产生一个高活性的二价铋(Bi(II))物种和一个碘自由基(I•)。该光驱动Bi(III)到Bi(II)的转化,是整个新机制的灵魂。
![]()
图4. 反应发现与优化
3.广泛的适用性:从药物分子到天然产物
研究人员展示了极其广泛的底物适用范围。对于烷基Heck反应(图5),无论是带有给电子基团(如醚、硫醚)还是吸电子基团(如卤素、硼酸酯)的苯乙烯,都能顺利反应。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复杂的药物分子片段(如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结构,都能被成功地引入到最终产物中,且产率优异,立体选择性高(主要生成热力学更稳定的反式烯烃)。对于芳基Heck反应(图6),多种杂环芳基碘(如吡啶、喹喔啉等)都能很好地参与反应,为含氮杂环类药物分子的构建提供了新工具。
![]()
图5. 烷基Heck型反应范围
![]()
图6. 芳基Heck型反应范围
4.双轨制:铋催化如何应对不同“底物”?
这项研究的另一大亮点是,同一个铋催化剂,能够通过两种不同的机理路径,分别高效地耦合烷基碘和芳基碘这两种性质迥异的底物。
路径一:应对烷基碘的“LMCT/XAT”策略
当反应物是烷基碘(如碘代环己烷)时,其催化循环包括(图7a):
(1)光活化:在蓝光照射下,催化剂前体Bi-3发生LMCT,产生高活性的Bi(II)物种。
(2)卤原子转移(XAT):Bi(II)物种像一把“化学剪刀”,从烷基碘分子上夺取一个碘原子,生成一个烷基自由基(R·)并再生Bi-3。这一步巧妙避免了形成不稳定的铋-烷基中间体。
(3)自由基加成:生成的烷基自由基进攻苯乙烯的双键,形成一个关键的苄位自由基中间体。
(4)碘化与消除:该苄位自由基从另一个烷基碘分子上夺取碘原子,生成苄基碘化物,并产生新的烷基自由基,可能引发链式反应。最后,苄基碘化物在反应条件下极不稳定,迅速消除碘化氢(HI),生成最终的目标烯烃产物。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机理(图8)。他们使用了一个环丙基取代的碘化物,该结构在遇到自由基时会像发条一样迅速“打开”环。实验果然检测到了环打开后的产物,为自由基路径提供了确凿证据。
![]()
图7. 可能的反应机理
路径二:应对芳基碘的“氧化加成/均裂”策略
当反应物换成芳基碘时,机理则有所不同(图7b):
(1)氧化加成:催化剂Bi-1在光激发下,能够与芳基碘发生“氧化加成”,形成一个稳定的铋-芳基物种(Bi-Ar)。
(2)Bi-C键均裂:该铋-芳基物种在蓝光照射下,会发生Bi-C键的均裂,产生一个芳基自由基。
(3)自由基加成与终结:芳基自由基加成到烯烃上,随后经历一个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过程,最终生成产物并再生催化剂。
这意味着,同一个铋中心,通过利用其+1和+3不同价态,以及光能的精准调控,能够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激活两种不同类型的底物。这种“一核双机制”的特性在催化领域极为罕见,展示了主族元素催化巨大的设计潜力和灵活性。
![]()
图8. 机理研究
03

总结
该研究采用廉价、低毒、储量丰富的金属Bi,成功替代了传统Heck反应中对昂贵、有毒、稀缺的贵金属(如钯)的依赖。这为制药工业和精细化工行业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足迹和保障供应链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巧妙利用了光能来驱动关键的LMCT和XAT过程,将铋的氧化还原性质与自由基化学完美结合。实现了“一核双机制”,同一个铋催化剂能通过不同路径分别高效活化烷基和芳基碘化物,底物适用范围广,尤其能兼容复杂药物分子,显示出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
04

展望:巨人肩上前行
1. 扩展到非活化烯烃(如α-烯烃,甚至内烯烃的偶联反应中;
2. 开发新型催化剂,实现更温和、更节能的反应条件。
3. 从实验室的毫摩尔级反应到工厂的吨级生产
文献信息
Shengyang Ni, Alexios Stamoulis, Vanessa A. Béland & Josep Cornella, Bismuth-photocatalysed Heck-type coupling with alkyl and aryl electrophiles, Nature Catalysi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5-01438-y.
声明:
1. 版权: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使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或修改,感谢支持。
2. 投稿:非常欢迎各位老师在公众号上介绍课题组前沿或经典研究成果!后台或邮箱联系即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