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上海华府天地看过 10 个别墅区后,我为什么认定了这最后 152 套?
我和先生在上海做设计行业 12 年,5 年前从 120㎡的刚需房换成 200㎡的大平层时,以为 “宽敞” 就是理想生活。可随着父母来沪帮忙带娃、孩子上小学后,大平层的局限越来越明显:父母想种点蔬菜,只能在阳台摆几个泡沫箱;孩子想玩滑板,客厅里转个身都怕撞到沙发;先生招待客户,只能去外面的咖啡馆,总说 “少了点家里的温度”。
![]()
![]()
![]()
![]()
![]()
![]()
![]()
去年下半年,我们把换房目标锁定 “低密度别墅”,预算 1500 万以内,跑遍了上海的别墅区:佘山的别墅环境是好,可先生上班要穿越大半个上海,通勤 1 小时起;赵巷的别墅价格适中,可周边连个像样的商场都没有,带孩子买玩具要跑 10 公里;就连松江的某个别墅区,容积率都要 1.8,楼与楼之间挤得像 “鸽子笼”。
就在我们快要放弃时,做房产的朋友说:“闵行旗中的上海华府天地还有最后 152 套,150㎡上叠、158㎡下叠,容积率才 1.0,总价千万级,还能享绿城玫瑰园的配套。” 第一次去看房,158㎡下叠的私家庭院就让我妈挪不动脚 ——50㎡的院子,足够她种上黄瓜、番茄,还能留块地方给先生放茶桌;孩子冲进地下室就喊 “这里能放我的乐高墙”;我站在客厅落地窗前,看着远处的昆阳湖波光粼粼,阳光透过新海派园林的树叶洒进来,瞬间就懂了 “理想生活” 的样子。
现在,我们已经交了定金,每天都在盼着 2025 年 3 月交付。今天,我想以 “未来业主” 的身份,跟大家聊聊在上海华府天地的四季日常 —— 那些藏在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果、冬天的暖里的小幸福,才是 “家” 最珍贵的模样。
第一幕:春天的院子,是父母的 “小田园”
3 月清晨 7:00,院子里的番茄苗冒芽了
以前住大平层,我妈总说 “阳台的阳光不够,菜苗长不好”。可在上海华府天地的私家庭院,3 月的清晨满是生机。我想象着 7 点的闹钟还没响,就能听到院子里传来 “沙沙” 的声音 —— 我妈穿着藏青色的围裙,蹲在小菜园里给刚冒芽的番茄苗浇水,手里还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松着土。
“你看这小苗,昨天还没这么高呢!” 她会兴奋地喊我过去,指着嫩绿的芽尖,眼里闪着光。我爸则坐在旁边的实木茶桌旁,泡着今年的新茶,茶桌是先生特意选的老榆木款,放在院子的葡萄架下,春天的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在茶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等孩子起床,会拿着小水壶跑到院子里,学着奶奶的样子给小苗浇水,虽然总把水洒到自己的鞋子上,却笑得格外开心。以前在大平层,孩子只能在绘本里看 “蔬菜怎么长”,现在能亲手参与,连吃饭都变得 “不挑食” 了,总说 “这是我浇过水的番茄,我要多吃点”。
4 月周末上午 10:00,去旗忠高尔夫球场散步
上海华府天地离旗忠高尔夫球场只有 1 公里,春天的周末,我们最爱全家一起去散步。我想象着 4 月的上午,阳光不燥,微风正好,我妈会穿上新买的碎花外套,拿着手机拍球场里的樱花 —— 粉色的樱花沿着步道开得满树都是,风吹过的时候,花瓣落在草坪上,像铺了一层粉色的地毯。
我爸会跟遇到的邻居聊天,大多是跟他年纪相仿的业主,有的在讨论最近的股市,有的在分享养花技巧。有一次,一位邻居还送给我们一包新的花种,说 “这是我老家带来的月季,在院子里种着特别好养活”。孩子则会在草坪上追蝴蝶,手里拿着捕蝶网,跑累了就坐在草坪上,摘一朵小野花插在头发上,跟我们撒娇 “妈妈,这里比公园好玩多了”。
以前住大平层,周末只能带父母去人挤人的商圈,他们总说 “闹得慌”,现在在高尔夫球场的步道上散步,呼吸着满是青草香的空气,连我爸的血压都稳定了不少,医生说 “多在自然环境里待着,比吃药还管用”。
第二幕:夏天的地下室,是孩子的 “游乐场”
6 月傍晚 6:00,地下室的乐高墙成了孩子的乐园
上海的夏天闷热,以前住大平层,孩子只能待在空调房里看动画片,总说 “没意思”。可在上海华府天地的 158㎡下叠,60㎡的地下室成了孩子的 “避暑乐园”。我想象着傍晚 6 点,孩子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冲进地下室 —— 我们在地下室的一面墙上装了乐高板,他会拿着五颜六色的乐高块,拼出城堡、汽车,还会邀请小区里的小朋友来一起玩。
地下室的温度比地上低 3-5℃,不用开空调也很舒服。我们还在地下室放了一张小沙发和投影仪,孩子玩累了,就跟我们一起看动画电影,吃着冰镇的西瓜,笑声传遍整个地下室。有一次,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走的时候说 “你家的地下室太好玩了,我下次还要来”,孩子骄傲地说 “这是我的秘密基地”。
以前住大平层,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总担心空间小、玩具乱,现在有了地下室,再也不用 “小心翼翼”,看着孩子在自己的 “小天地” 里撒欢,我才明白:好的房子,能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7 月周末下午 3:00,昆阳湖公园的湖边野餐
上海华府天地离昆阳湖公园只有 2 公里,夏天的周末,我们最爱去湖边野餐。我想象着 7 月的下午,避开最晒的时段,我们带着野餐垫、水果、三明治,开车 5 分钟就到公园。昆阳湖的湖水很清,湖边有大片的树荫,我们把野餐垫铺在树下,孩子会拿着小网兜去湖边捞小鱼,偶尔还能捞到几只小虾米,兴奋地跑过来跟我们分享。
我和先生会坐在野餐垫上,喝着冰咖啡,聊聊天,看着远处的人们在湖边散步、放风筝。我妈则会拿着手机拍湖景,发朋友圈跟老家的亲戚说 “上海也有这么美的湖,比咱们老家的水库还干净”。以前住大平层,夏天周末只能待在家里,现在能在湖边享受自然的清凉,连夏天的闷热都变得 “可爱” 了。
第三幕:秋天的会所,是先生的 “社交场”
9 月晚上 7:00,地下室的茶室里,先生在招待客户
先生做设计行业,经常要跟客户沟通方案,以前住大平层,只能去外面的咖啡馆,总说 “少了点私密感”。可在上海华府天地的地下室,我们隔出了一个 15㎡的茶室,9 月的晚上,这里成了先生的 “社交空间”。我想象着 7 点,先生的客户来家里,他们坐在茶室的红木茶桌旁,泡着福建的武夷岩茶,一边喝茶一边聊设计方案。
茶室的隔音效果很好,不用担心影响孩子和父母休息。茶桌旁的展示柜里,放着先生收藏的茶具和红酒,客户看到会说 “你这茶室太有格调了,比外面的会所还舒服”。有一次,一个客户跟先生聊到半夜,走的时候说 “在你家喝茶聊天,思路都清晰了,这个方案就按咱们聊的来”。
以前先生总说 “工作和生活分不开”,现在有了专属的茶室,既能好好招待客户,又能陪在家人身边,真正实现了 “工作生活化,生活有温度”。
10 月周末上午 10:00,旗忠网球中心看比赛
先生喜欢打网球,上海华府天地离旗忠网球中心只有 1.5 公里,10 月有网球比赛时,他总会约上朋友去看。我想象着周末上午,先生穿着运动服,跟朋友一起去网球中心,坐在观众席上为喜欢的选手加油,偶尔还会跟朋友讨论 “这个发球姿势太标准了”。
看完比赛,他们会在网球中心的咖啡馆坐一会儿,喝杯咖啡,聊聊天,下午再一起去小区的会所打羽毛球。先生说 “以前住大平层,想找个喜欢打网球的朋友都难,现在住在这附近,不仅能看比赛,还能跟朋友一起运动,生活都变充实了”。
第四幕:冬天的客厅,是全家的 “温暖港湾”
12 月晚上 6:00,客厅的壁炉旁,一家人在看电影
上海的冬天湿冷,以前住大平层,开着空调还是觉得冷,孩子总说 “脚是冰的”。可在上海华府天地的 158㎡下叠,客厅里我们装了一个真火壁炉,12 月的晚上,这里成了全家的 “温暖中心”。我想象着 6 点,外面飘着小雪花,客厅的壁炉里烧着木柴,发出 “噼啪” 的声响,整个客厅都暖融融的。
我们会把沙发搬到壁炉旁,孩子坐在地毯上,靠着我的腿,一起看动画片;我妈会坐在旁边织毛衣,偶尔抬头看看电影,嘴角带着笑;我爸则会拿着报纸,一边烤火一边看,时不时跟我们聊几句电影里的情节。壁炉旁的小桌上,放着烤好的红薯和热牛奶,整个家里都是甜甜的香味。
以前住大平层,冬天的晚上,一家人各待在自己的房间,很少有这样 “聚在一起” 的时光,现在有了壁炉,不仅身体暖了,心里也更暖了 —— 原来 “家的温度”,真的能被这样具象化。
1 月春节,院子里的灯笼,是年味的 “仪式感”
以前住大平层,春节只能在门口贴副春联,总说 “少了点年味”。可在上海华府天地的私家庭院,春节的时候,我们会在院子里挂满红灯笼,1 月的夜晚,灯笼亮起来,整个院子都充满了年味。我想象着除夕那天,我妈会在院子里摆上小桌子,放上饺子馅和面团,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孩子会学着包 “小元宝”,虽然包得歪歪扭扭,却笑得格外开心。
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客厅的落地窗能看到院子里的灯笼,我爸会拿出珍藏的白酒,跟先生喝几杯,说 “今年在新家过年,比往年热闹多了”。初一早上,邻居会来拜年,我们会在院子里的茶桌旁招待他们,喝着热茶,聊着家常,像小时候在老家过年一样,满是烟火气。
以前总觉得 “在上海过年没有年味”,现在才明白,不是城市没有年味,而是没有一个能承载 “年味” 的空间 —— 有院子、有家人、有邻居的陪伴,哪里都是 “老家”。
第五幕:社区的温度,是高端生活的 “底色”
低密度的社区,邻里间都是 “熟人”
上海华府天地容积率仅 1.0,整个小区只有几百户人家,不像大平层小区那样 “人来人往”。我想象着每天早上出门,在小区的步道上遇到邻居,会笑着打招呼:“张阿姨,去买菜啊?”“李叔叔,送孩子上学啊?” 有时候,我妈在院子里种菜,邻居阿姨会送来新的菜种;孩子在小区里玩,邻居叔叔会帮着照看一会儿。
有一次,我出差不在家,孩子突然发烧,我妈急得不知道怎么办,邻居听到后,立刻开车送孩子去医院,还帮忙挂号、拿药。等我赶回来,我妈说 “住在这小区,比住在老家还亲切”。以前住大平层,住了 5 年都不知道对面住的是谁,现在在低密度的社区里,邻里间的温暖成了 “生活的小确幸”。
新海派园林,四季都有 “好风景”
上海华府天地的园林是新海派风格,不仅有草坪、树木,还有小池塘和凉亭。我想象着春天,小区里的樱花、桃花盛开,步道旁满是粉色的花瓣;夏天,小池塘里的荷花开了,蜻蜓在上面飞舞,凉亭里能乘凉;秋天,银杏树叶变黄,落在步道上像金色的地毯;冬天,雪花落在松树上,像童话世界一样。
每天下班回家,沿着园林步道走,看着不同季节的风景,一天的疲惫都消失了。周末的时候,我们会带着孩子在园林里散步,教他认识不同的植物,孩子会指着松树说 “妈妈,这是圣诞树吗?”,看着他好奇的样子,觉得这样的时光格外珍贵。
人工智能试验区,未来生活更 “便捷”
最让我们期待的是,上海华府天地未来会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一部分。我想象着以后,小区门口是智能门禁,刷脸就能进;家里的灯光、空调、窗帘,用手机就能控制,孩子放学回家,不用等我们开门,通过智能门锁就能进屋;周边的商场、医院,能在线上预约,不用跑远路。
![]()
![]()
![]()
![]()
![]()
![]()
![]()
先生说 “以后住在这,不仅能享受低密度的生活,还能体验最先进的科技,这才是‘高端生活’该有的样子”。以前总觉得 “科技离生活很远”,现在才明白,好的社区,会让科技为生活 “服务”,让日子过得更便捷、更舒心。
结尾:这最后 152 套,是我们给家人的 “最好礼物”
现在,我每天都会看上海华府天地的施工进度,看着院子的雏形、地下室的框架、园林的绿植一点点成型,心里就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 2025 年 3 月交付那天,我们一家人走进新家,我妈会第一时间冲进院子,规划哪里种蔬菜、哪里放茶桌;孩子会跑到地下室,抱着他的乐高墙笑;先生会站在客厅落地窗前,看着远处的昆阳湖,说 “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以前我总以为,“高端生活” 是住多大的房子、买多贵的东西,现在才明白,真正的高端生活,是能让父母安享晚年、让孩子快乐成长、让家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每天都能感受到 “家的温度”。上海华府天地的这最后 152 套房源,不仅是一套别墅,更是我们给家人的 “最好礼物”。
如果你也在寻找这样的 “理想生活”,如果你也想给家人一个低密度、高配套、有温度的家,不妨来上海华府天地看看。这最后 152 套,150㎡上叠、158㎡下叠,容积率 1.0,总价千万级,2025 年 3 月就能交付。现在点击小程序就能预约看房,相信我,当你站在这个院子里,看到阳光洒进来的那一刻,就会明白 —— 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