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电影节就是名利场,就是吃相太难看了。
白百何作为电影《春树》的女主角,承担了70%以上的主线戏份,结果被制片人泼了盆冷水:“没奖可拿,赶紧提前回国吧”,连电影节闭幕式的邀请函都没收到。
可戏剧性的是,后续《春树》剧组直接抱走了最佳导演(张律)和最佳男演员(王传君)两项大奖,获奖的王传君网传戏份还不足40分钟。这波“用完就扔”的操作,惹毛了白百何,公开控诉自己被剧组“排除在外”,网友们也炸开了锅,纷纷吐槽剧组的操作太离谱。
要知道电影《春树》压根就是一部大女主戏,为啥核心奖项偏偏落到了戏份不足半数的男演员头上?即便女主不能拿奖,制片方已经费劲巴拉将主演请到了电影节,却连参加闭幕式的资格都不给,先不说能不能拿奖的荣誉之争,就制片人提前“赶人”的操作,很明显是早有预谋,而且压根就没有尊重演员的意思,没把对方当人看。
![]()
11月3日,正在东京参与电影节行程的白百何,突然接到制片人通知,被告知影片“无奖可拿”,建议她提前结束行程回国。接到通知时,白百何已经做好了参与后续活动的准备,这波临时“劝退”让她措手不及。更让她气愤的是,自己作为女主角全程配合剧组宣传,结果连闭幕式都没被邀请,反而后续剧组传来获奖捷报,两项大奖入账把她排除在荣誉之外不说,连见证分享喜悦的资格都没有。
白百何随后公开表达了不满,表示这种操作是对演员的不尊重,还揭露导演当初是以“卖惨”的姿态邀约她参演,声称“这部戏离不开你”,可到了收获荣誉的时刻,却把她边缘化。这番控诉瞬间引发热议,网友纷纷吐槽剧组“过河拆桥”的吃相太难看。
争议的焦点很快集中到“戏份与奖项倒挂”上。有网友扒出网传数据,称王传君在《春树》中的戏份占比不足40%,最多算个“挂件男主”,很多场景都是客串性质的戏份,远不如白百何的戏份贯穿全片。由此引发质疑:“一部女主扛主线的电影,男主拿奖就算了,女主连闭幕式都进不去,这评审标准到底看的是演技还是别的?”
![]()
而且,大女主的戏,结果男配获奖的情况简直违背常理。女主就算拿不到最佳女演员,也不至于颁奖时被赶回家吧?
有匿名消息称,事情的原因是“沪圈资本向评委文晏施压,要求必须把最佳男演员奖给王传君,否则就停止对后续项目的投资”。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且评委文晏很快出面否认了这一说法,但该传闻让事件变得更加复杂,毕竟影视圈资本影响奖项的传闻早有先例。
其实吧,笔者认为白百合一点都不委屈,都是圈内人,这些所谓“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含金量有多少,这点弯弯绕都不懂吗?装什么“傻白甜”呢?本质上都是生意,荣誉只是噱头而已。
近年来中国电影人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次数增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电影节需要依靠中国市场提升影响力,奖项自然会向中国影片倾斜,这背后的商业逻辑远比“艺术追求”更现实。
国内影视圈对国际奖项的过度追捧,恰恰反映出行业的不自信。“获奖了就觉得自己‘国际化’了,没获奖就觉得矮人一截,甚至为了获奖刻意迎合评审口味创作,这根本就是搞反了创作和奖项的主次关系”。要知道,真正能流传下来的作品,靠的是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检验,而非几个国际奖项的背书。那些没拿奖却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影片,难道就比获奖作品差吗?
![]()
很多从业者把国际奖项当成“镀金工具”,获奖后就拿着荣誉到处蹭资源、谈合作,可作品本身的质量却经不起推敲。中国人的片子,首先要扎根中国市场,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否则就是无根之木。就算在国际上拿了奖,中国人不买账,你拍电影给谁看呢?
从行业生态来看,像白百何这样被剧组“用完即弃”的情况并非个例。就算贡献再大,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边缘化。求你演戏时把你当宝贝,到了分蛋糕的时候就把你踢开,这种狗血剧情在圈里太常见了。
所谓国际奖项,原本就是资本博弈的工具,演员的努力不可能敌过行业潜规则,如果只想着虚无的奖项光环,忘记了创作的初心,早晚会被观众抛弃——所以,什么时候咱们的演员能把国际奖项的事儿看淡了,媒体也不再为了奖项没完没了地冲热搜,那才是中国影视行业真正自信的开始。
到时候就算你被评委会赶回家,观众自然也会给你颁这个奖。
引用来源:网络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