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ucky
“到底是哪个天才想到让翁青雅来主持的?”
“资本家的大小姐捅出来的篓子最后还是普通牛马来擦屁股。”
11月1日,英国轻奢品牌 Self-Portrait 举办新品直播活动,邀请《心动的信号7》嘉宾翁青雅采访演员朱珠。镜头中,翁青雅走进朱珠所在房间,却忘记关门,留朱珠错愕在原地。接下来的环节更是一连串失控:提问错乱、忘词频发、气氛冷到掉线。朱珠多次救场也难稳全局,最后还是品牌方临时派出主持人紧急补位,才让直播得以收尾。
如今素人上恋综,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网红出道。颜值、学历、职业等外在条件只是包装,真正决定嘉宾走红与否的,是“人设”这一核心变量。以翁青雅为例,她凭“海外名校”“豪门出身”的设定在节目中积累热度,但在 Self-Portrait 事件中,这些条件反而成为舆论反噬的引信。
对于平台和制作方而言,恋综的戏剧张力往往来自氛围与极端——嘉宾越抓马、情节越反转、氛围越暧昧,嘉宾一边要在节目热度退场后通过广告与商业合作变现,一边又必须小心修补、维护自己的形象。
与此同时,观众与嘉宾粉丝也被裹挟其中,在情绪波动中投入、站队、脱粉。接下来,我们将跟随粉丝视角,去看他们如何在节目叙事中投入情绪、建立共鸣,又在热度退潮后重新回到现实。
,他们也是「娱乐资本论」2025年采访的第544—549位采访对象
![]()
我喜欢的高智清冷女神,怎么出了恋综小屋不一样?
“尴尬得我都不敢点开看第二遍。”李婧苦笑着摇头,“说真的,在这之前我真没想到她脑子能这么空。”
作为恋综系列的深度观众,李婧自2019年《心动的信号2》起就一路追看至今,从未错过任何一季。《心动的信号7》刚开播时,她第一个喜欢上的就是翁青雅——那种“小白花混着一点青冷”的气质。以往国内恋综的热门类型要么是高情商的温柔大姐姐,要么是能跟大家打成一片的亲和幽默女生。“她一出来我觉得内核好不一样,其他人再优秀也都注定是配角。”
![]()
翁青雅属于典型的慢热型嘉宾,反应慢半拍,不像一些“情场老手”一上来就能聊、情绪收放自如。相比之下,其他嘉宾普遍更社会化、目标明确。她在和男嘉宾约会时常出现短暂冷场。李婧说,她在超话里和其他粉丝讨论时,大家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真实”“不讨好”。
观众在“pick”自己喜欢的嘉宾或CP,情感投入之外,也少不了拉踩、比较、纷争与维护。按照资深观众李婧的观察,翁青雅具备成为恋综网红的典型特征——人设鲜明统一、没有陷入复杂情感纠葛、最终牵手成功并形成高黏性的CP。《心动7》中,孙乐言略强势地询问她与奥斯卡的相处细节,导致翁青雅情绪失控落泪——这场冲突不仅放大了节目的情绪张力,也促成了观众之间更明确的立场划分。最终,双方粉丝群体逐渐形成各自稳固且相对纯粹的阵地。
李婧第一次经历脱粉危机,是在彭高与翁青雅从节目中牵手成功却又迅速分手的那次事件。2024年10月29日,翁青雅在微博正式与彭高公开恋情。然而,仅过九天,11月7日,两人几乎同时发文宣布分手,称将回归朋友关系。彭高在声明中写下那句“但离开小屋后,我忍不住怀疑自己——那些东西真的是我想要的吗?Will lose my dignity. Will someone care?”被部分网友解读为暗指翁青雅并未真正喜欢他,只是借节目炒CP制造热度。
![]()
这对高热度情侣的分手迅速登上热搜。李婧记得,当时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的指责——有人骂翁青雅“不真诚”“上节目只为红”。在CP粉阵营中大多数人判给了男方,但李婧选择继续支持她。“我理解这种心态,”她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是因为别人优秀、对我好,我就必须回应喜欢。这反而让我觉得她很有自我,也挺勇敢的。”
李婧认为,翁青雅几次翻车的根源都在于人设的割裂。比如,在节目里她的言行似乎对彭高有所回应,但节目外又否认两人曾有任何情感延续,这种反差让观众产生被欺骗的错觉。最近一次采访朱珠时的翻车,则源于她的高学历人设与表现出的应对失衡形成落差。叠加“家境优越”、以及“顶替原主持人上位”的传闻,进一步放大了她“天龙人”的距离感。
翁青雅并非个例。许多在恋综中凭借统一鲜明人设圈粉的嘉宾,在节目之外都因人设转向或现实反差而遭遇反噬。恋综提供了情感投射的舞台,但当光环离场,人设经济下的恋综红人,正在成为舆论周期中最脆弱的消费品。
![]()
部分人设不连贯嘉宾表格
其中有些翻车并非恶意事件,而是个人选择与节目叙事不符所致。比如以博士身份登场的洪成成,在节目结束后宣布退学;主打“霸总式专一”形象的王能能,则被爆出无缝衔接新恋情。
《心动7》的观众黄可就有类似体验。她曾被赵牧辰的专一成熟形象打动——尤其是在表白夜,他为心动女嘉宾通宵制作了一朵机械花,“希望送给她一些永恒的东西”。那一幕让黄可感动至今。可节目播出不久后,赵牧辰被拍到新恋情,并在社交平台上承认。黄可说她理解感情的流动性,但那种失落还是让她慢慢出坑了。
某些事件超出了舆论反噬的范畴,对当事人和cp粉情感造成了长久且难以修复的伤害。比如《心动2》时期“天意CP”的陈奕辰背刺事件,就让李婧印象深刻。节目结束后,陈奕辰曾发布一段尺度颇大的录音,内容中他以引导式提问的方式逼问张天的过往情史,涉及与几位异性的关系细节。这段录音被传播后,张天长期遭遇网络暴力。
而当嘉宾的争议触及社会共识与道德底线时,后果则更加严重——不仅是全网社死,更是查无此人。比如邓凯慰被爆出家暴与脚踏两只船,曾晨晨被曝知三当三,这类事件触碰了公众情感底线。恋综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叙事,一旦失信,就连带摧毁了观众的情感投射与人设信任。
李婧和黄可都认为,恋综在制造戏剧张力时,往往会把嘉宾的某种特质极度放大,并以故事化、脸谱化的方式呈现。这种叙事方式并不等同于真实生活,但作为观众,她们仍习惯以看故事的眼光延伸到嘉宾的现实动态。李婧坦言,她至今无法接受张天与陈奕辰的复合:“可能在这个故事里,我已经把他当成渣男角色了。大结局怎么能是渣男和女主在一起呢?”
![]()
初中同学上恋综谈三角恋,磕完全季后我取关了所有嘉宾
如果恋综嘉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人设输出、制造情绪张力,依靠高共鸣的 CP 故事来吸引观众入坑。但对于平台和制作方而言,真正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一档成功节目要包括的关键元素:具备辨识度的嘉宾、具备嗑点的CP动态、足够波折的情节推进,以及能在情感张力中完成闭环的结局。嘉宾的人设可以通过前期筛选把控,而戏剧冲突与情节波动,则更多依赖节目进展的偶然性与后期剪辑的编排艺术。
![]()
恋综老粉安安总结出一个规律:每一档能出圈的大爆恋综,几乎都少不了一组极具话题性的三角关系。这种“三角”既是节目叙事的张力来源,也制造了持续的情绪悬念——谁最终牵手,往往要等到最后一集才揭晓,而在此之前,观众间的争论与讨论已足够撑起不少热度。
早在 2019 年上大学时,安安就真情实感地追过《心动的信号2》,被杨凯雯、赵琦君、威廉的三角关系牢牢吸引。她坚定站“奇闻 CP”,觉得两人气场契合、互动自然;而她的舍友则更偏爱“霸总式深情”的威廉和杨凯雯组合。最终大结局杨凯雯选择赵琦君,让两人唏嘘了许久。去年她又全程追了《心动的信号7》,阮小咪、赵牧辰、李定豪的情感走向依旧飘忽不定,直到大结局才有定论——“那天晚上评论区和微博都炸了,全是骂女方吊着人的。”
在一段恋综大三角中,被追逐的一方几乎注定处在舆论风口。只要出现中途变心或情感态度不够明确,便容易被骂“暧昧””吊着人”。《心动的信号4》的马子佳、《心动的信号7》的阮小咪都是典型例子。相反,那些在大三角中始终坚持自身意向、不随波逐流的嘉宾,往往会被赋予“有魅力”“有主见”的形象,比如《半熟恋人》里的罗拉。“但说实话,”安安总结,“对于一档恋综来说,情感转向不定的大三角虽然会被骂,却能吸引更多人看,也更容易拉动付费。”在她看来,这种骂点本身就是情绪消费的一部分。
![]()
真情实感追了这么多年,安安也逐渐意识到,恋综里真正入戏太深的或许不是嘉宾,而是观众。前阵子她看到《心动的信号2》的威廉和珍珠合拍短视频,男方解释当年刻意强化了他主动追求杨凯雯的戏份,安安意识到——节目中的情感走向也许更多是一种叙事选择而非现实重演。而阮小咪与李定豪在节目中牵手后并未发展下去,不久后阮小咪就在直播中坦言“目前单身”,更让安安体会到,恋综的故事往往在节目里结束,只有观众还沉溺其中。
波折感强的情感线虽然能制造短期话题,却也在无形中透支观众的注意力与耐心,削弱他们对嘉宾的长期兴趣。何欢欢是某恋综大热女嘉宾的初中同学,她坦言因为这一缘故追完了整季节目。观看过程中,她一方面会拿节目里那位同学的纠结表现与现实印象作对照,另一方面又难免陷入磕 CP的情绪中。“看的过程中也会生气,觉得她太犹豫、太离谱,但最后告白那一幕又挺浪漫的,那个片段我刷了几十遍了。”
![]()
AI制图 by娱乐资本论
不过,她也坦言,节目收官后自己并没有再去关注这些嘉宾的生活,连社交媒体都懒得点关注。“看的时候太累了,情节太反复,对他们的耐心也被消耗光了。有时候会想——他们真的是来找对象的吗?”
![]()
相比立大女主人设,普通的购物分享更让我愿意为她花钱
翁青雅这次采访翻车,也让人重新审视恋综带来的流量复利和所谓的“镀金效果”。舆论的讨论很快转向:品牌为什么会请她来?
翁青雅出事的合作品牌 Self-Portrait,其实来头不小。作为一个英国轻奢品牌,它在国际时尚圈拥有稳固的影响力——凯特王妃、米兰达·可儿、詹妮弗·洛佩兹等名流都是它的常客。品牌以剪裁精致、风格优雅著称,常出现在各大红毯与高定场合。国内也不乏代表性曝光:刘亦菲在《玫瑰的故事》中就身着该品牌服装亮相。
翁青雅虽对外称未签约公司,但上完恋综后确实拿到了一系列时尚资源:出镜《时尚芭莎》、参与上海时装周等。换句话说,这次的全网群嘲恰恰是她在借助恋综流量、步步获得时尚机会的同时产生的副作用——流量为她带来机会,也把她推到更高的舆论审视台上,品牌合作因此承受更大的声誉风险。
对恋综嘉宾而言,上节目最直接的馈赠就是流量。上节目—吸粉—接广告,已成为恋综生态中的标准商业闭环。以翁青雅所在的《心动的信号7》为例,无论嘉宾在节目内外的接广活跃度如何,大多都会把接商业合作当作恋综后的副业延伸。新红平台数据显示,节目嘉宾单条商业合作报价普遍在一万元以上。
![]()
《心动6》嘉宾报价表格
流量红利进一步打开了嘉宾的职业版图。对于孙乐言、涂毓麟等原本从事文娱行业的人来说,恋综成为他们“升咖”的跳板——先后拿到了《新闻女王2》《星光大赏》《声生不息》等新的演出机会。而另一类嘉宾如杨凯雯、张天,则利用热度切入带货、品牌创业等新赛道,用流量转化商业势能。还有像杨汝晴、侯卓成这样的嘉宾,则保持轻运营姿态,通过客串综艺维持热度与存在感。
![]()
部分嘉宾新工作机会表格
恋综嘉宾流量的核心价值更在于质量——恋综粉丝具备极强的情感投入和消费意愿。相比其他博主粉丝,他们对嘉宾的情感绑定更个体化,也更具持续性。恋综叙事中的共情关系使他们在节目外依然延续支持行为,转化为稳定的购买力。以孙乐言与冯琳为例,冯琳凭建党百年大会领诵员身份爆红,现拥有113.3万小红书粉丝,是孙乐言的两倍有余。但据新红数据统计,孙乐言的广告报价反而更高。
![]()
![]()
对于恋综嘉宾而言,恋综流量只是起点。真正的课题,是如何在热度退潮后,重新掌握自我人设的叙事权。如今,彭高的博主风格已从“深情追爱”转向“理性高智”;孙乐言在张泉灵采访中频繁强调职业初心,试图强化专业主持人身份;赵牧辰持续发布自弹自唱的视频,强化音乐的标签;而李定豪则借运营个人珠宝品牌,以独立创业者姿态取代节目中的“恋爱脑”标签。
“我不会再喜欢她了。”陈菲说。她跟翁青雅有相近的英国求学经历,也跟她一样热爱旅行。节目结束后,她持续关注翁青雅的社交媒体,因为喜欢她的品味购买过她推荐的labubu、Chanel唇釉、保温杯、黄油饼干等。等在那段采访争议之后,原本期待她能正面回应,结果却被一连串轻飘飘的卖萌式道歉彻底劝退。“我上班的时候有个关系户同事,也总是用这种可爱、撒娇的语气去推脱责任。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太像我讨厌的人了。”陈菲笑着说。对她来说,这种情绪投射一旦落在现实,就再也喜欢不起来。她宁愿翁青雅像从前一样,发发旅游照、晒晒购物日常,“那样至少还能带给我一点情绪价值。”
![]()
从内容逻辑来看,真人秀与博主的表达机制截然不同。真人秀要求立体,强调展示情绪、冲突与多面性;但做内容博主更讲究统一符号与持续输出。当话题热度过去,如何找到稳定、可延展的内容定位,才是关键。
有业内人士对娱乐资本论表达,当前的翁青雅不必执着于“高智独立”或”大女主”叙事,这类人设竞争激烈、辨识度不高。她原本具备的豪门标签,反而更具市场稀缺性与差异化。相比追求独立、深度等标签,如何以自身优势打造生活方式内容,可能才是更务实的转型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