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季节,张家港的稻田里,竟“长”出了一个个“瑞士卷”。今天(11月7日),在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南新村的千亩丰产示范方内,金黄的稻田间,圆滚滚的草垛错落有致,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的目光。
![]()
田间散落的“瑞士卷”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走近细看,这些“瑞士卷”每卷有半人多高,外层裹着白色细网,整齐散布在刚刚收割的田块中。它们的“诞生”,源于现代农业机械的精准作业。只见打捆机在田间匀速行进,将散落的秸秆“吞”入腹中,经过除尘、压实、捆扎等一系列自动化流程,短短几分钟,一个直径约1.5米、重达400斤的坚实圆柱形草捆便从机后“吐”出,滚落田间。
“现在秸秆离田,又快又干净。”南新村党委书记王幽兰说:“以往水稻收割后,秸秆多以还田方式处理,但可能存在病虫害残留、影响下茬小麦播种出苗等问题。现在通过机械化打捆离田,不仅为后续耕种清除了障碍,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出芽率和成熟度,更重要的是,让昔日的‘包袱’变成了如今的资源。”
![]()
打捆机“吐”出“瑞士卷”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这些收获的“瑞士卷”将被集中运往处理中心,进行资源化利用。它们一部分作为燃料用于生物质发电,赋能绿色能源;另一部分作为优质饲料供应养殖场,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而在运走之前,它们也成为田野中的一景。
11月6日,云盘小学悦丰校区的200多名师生来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五年级学生于钰和同学们手持卷尺,认真测量着草垛的尺寸:“长144厘米,直径140厘米……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大的草垛!”测量完成后,孩子们高兴地与这些“巨型瑞士卷”合影留念。
![]()
学生们在田间测量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除了研学,记者也见到不少前来打卡的游客。张娅和同伴特地赶来拍照,她说:“这些‘瑞士卷’早前在内蒙古旅游时见过,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感觉特别惊喜。”不远处,还有游客爬上草垛摆起姿势,在金黄的田野背景中留下秋日记忆。
不远处,打捆机仍在忙碌。随着一个个“瑞士卷”陆续成型,这片土地正悄然准备着新一轮的耕种。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文/摄制)
编辑:金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