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证明给全世界看,两岸可以用智慧与决心,终结两岸自相残杀的悲剧,开创百年和平的基业”中国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在“中评会”上演说,令人动容。
![]()
郑丽文的语言策略,试图将国民党的历史重新串联起来——从革命的理想,到抗战胜利的坚毅,再到台湾民主转型的成就。她想重启的,是国民党作为“和平建构者”的记忆,而非只是执政者的怀旧形象,并且在蓝绿长期对立的语境中,寻找跨越政党恶斗的政治语言。
在这层意义上,郑丽文的“百年和平”构想,若能落实于“历史修复”与“社会理解”的实践,而非仅止于政党语言,它的价值将远超过一次政治声明。
然而,“和平”一词也很容易被浪漫化。从演说内容来看,郑丽文虽多次呼吁“以智慧与决心终结悲剧”,但仍未具体说明如何建立可运作的安全与互信机制。若只说“不放弃武力保台”,缺乏制度设计与安全保障,可能尚难完全消除不同立场者的怀疑。特别是在战争阴影笼罩的台海局势,“和平”若仅停留在情感层次,就会被怀疑为政治姿态,而非行动方案。
根据2025年多份民调显示,约七成民众希望“维持现状”,仅有少数人支持“尽快统一”或“尽快独立”。这样的数据看似稳定,实则透露出深层的焦虑:民众想要和平,但也不确定谁能真正保障和平。
尽管如此,在执政党操作“抗中保台”的当前社会氛围下,郑丽文敢于提出两岸和平诉求,仍然值得喝彩与鼓励。她强调“终结悲剧”,诉诸历史创伤与文化共感。这是一种情感性的和平叙事,强调两岸和解与合作互信。
在此背景下理解,郑丽文的“我是中国人”表态,是试图用文化认同重建一种“非敌对”的语言。当台湾社会被对立语汇包围,任何愿意重启两岸对话的政治人物,都可能引发争议,但也可能开启机会之窗。这样的表态不应被简化为亲中,而应视为台湾愿意主动采取促进两岸和解与和平的修辞行动——至少先在情感层面,不只让对话取代对立,也让已经中断多时的两岸对话重新成为可能。
在此同时,郑丽文也提出要“打造新的护台神山群”,让科技产业再现经济奇迹,这段话其实透露出她的核心信念:经济繁荣是和平的基础。当然,当今科技产业本身已深陷地缘政治的漩涡,任何和平倡议必须经过更复杂的风险治理设计。
无论如何,未来若要让“百年和平”不沦为口号,关键在于台湾应该勇于采取跨党派、跨领域的和平行动。这包括重新开启两岸危机沟通机制,确保资讯透明;推动学术与青年交流常态化,减少敌意与误解加深;并在防务、能源与产业安全上形成超越政党的长期共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