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婚时,婆婆一句“赶紧把户口迁过来”把我问懵,心里嘀咕:迁了,我万一离村土地分红没了咋办?
![]()
不迁,孩子读书又听谁说不好办?
![]()
这俩月把民政局、派出所、农村经管站跑了个遍,才发现真没必要人云亦云。
我索性把血泪经验打包给你。
迁或不迁不是面子,而是三张账本的拉扯:钱、学、地。
先说钱。
我娘家村今年按人头分三千八的红利,书记原话:“闺女户口在就能拿,不在就不发。
”婆家这边承诺给套房申请资格,可名额摇号得排三年,万一迁过来又轮不上,两头空。
最实在的测算:三年红利一万多,房价涨三千一平就是几万差,哪边大就站哪边。
![]()
再聊学。
娃还没怀,婆婆早惦记对口小学;我私下摸过底,娘家学区在市里算第二梯队,婆家片区靠后。
新教育局文件写着“父母任一方户口即可”,我们打算留我户口,娃先随我挂学区,真不行再换。
别小看这个灵活度,政策变起来快得很,户口钉子户反而多一条路。
最怕的地。
很多姑娘一迁走就忘了娘家还有块宅基地,等拆迁才回神。
现在中央一号文兜底:外嫁女未在新集体拿到土地,原权益依旧。
![]()
听起来稳,但村里执行各显神通,我让老爸把土地承包合同重新拍照存云端,真出事直接甩证据,村干部不认也得认。
实操口诀:先打三通电话。
村委问分红,派出所问学区,房管局问保障房。
再把三份答复截屏,回家和老公对着日历算账,哪边收益大就让娃户口先靠谁。
政策年年变,咱年年复盘,别怕“反复横跳”,灵活二字才是普通人最大的护身符。
最后一句掏心窝:别让“不迁就不是好媳妇”绑架。
日子是你俩自己过,算明白账比听亲戚吆喝一万句靠谱得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