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的环境下,能高清“看见”材料内部微小的磁场变化,甚至能分辨相距仅80纳米(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的超导细线。这并不是科幻,是中国科学家实现的最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发出基于氮化铌(NbN)的超导纳米桥结磁成像探针,在低温环境中可实现空间分辨率优于80纳米的磁显微成像,为探索量子材料的微观奥秘打开了新窗口。
01
挑战“看见”
从硬盘存储到量子计算,磁场无处不在,但要在纳米尺度,精确“看见”微弱的磁场却极其困难。传统扫描超导量子干涉仪如同高灵敏度的“磁强计”,能探测极其微弱的磁场,却受限于自身结构尺寸(通常微米级),空间分辨率难以突破。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放弃“双结环路”结构,改用“三维纳米桥”结构。设计的探头核心是一个仅20纳米厚的NbN超导纳米桥,像一座架在超导“河岸”上的微观桥梁。
当施加磁场时,这座桥的“临界电流”(保持超导态的最大电流)对周围磁场变化呈现出超导约瑟夫森结的量子衍射现象——随着微小磁场变化,桥梁就会“坍塌”变为正常态,电流通过时产生电压信号。通过扫描探针并记录电压变化,可以帮科学家绘制出高精度磁场分布图。
![]()
▲NbN纳米桥结探针的SEM图和电学性能表征图,该结的磁场响应曲线显示出夫琅禾费衍射图案。
02
“高清”的关键
探针的“火眼金睛”离不开氮化铌(NbN)。 NbN的超导临界磁场高达1特斯拉以上,远超传统材料。这意味着,探针器件需要在强磁场下仍能稳定工作,适应更多极端实验条件。
同时,三维结构增强灵敏度。纳米桥采用独特设计的“三维”结构(桥层薄,两侧“河岸”厚),使其磁场响应呈现出超导约瑟夫森结的量子衍射现象,磁场噪声低至100nT/√Hz。
采用新技术和材料后,研究团队在2K低温下,成功“拍摄”到铌薄膜中的单个阿布里科索夫涡旋(超导态中的磁通量子)表面的磁场分布。
此后,研究团队用其对准一种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样品,这些超导纳米线宽200纳米,间距仅80纳米。在NbN超导纳米桥结磁探针下,可清晰捕捉到每根超导纳米线的抗磁响应信号,80纳米的间隙清晰可见。
![]()
▲(a)超导磁通量子涡旋成像;(b)超导纳米线条的抗磁信号成像。
新型探针能够帮助科学家看清80纳米的磁场细节,离解锁微观量子世界的密码又近了一步。同时,探针制造工艺兼容半导体产线,具备规模化潜力。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5c06397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闫文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