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刷牙!说了多少遍了!” “再玩手机眼睛要瞎掉了!” “我数到三!一、二...”
01
“吼孩子”的真相
我们以为的“管教”,其实是在“切断联结”!!!同事小芸曾跟我吐槽:“我家娃现在简直‘油盐不进’!让他收玩具,吼十遍才动;早上赖床,非得掀被子才肯起……” 我问她:“你吼的时候,孩子是什么反应?” 她顿了顿:“要么呆住,要么哭,要么干脆装听不见。”
这其实是孩子的大脑在“自救”——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6岁前孩子的前额叶皮层(理性中枢)只发育了25%。当我们用吼叫、威胁刺激他时,他的大脑中的杏仁核(情绪中枢)会瞬间激活,进入“冻结”、“战斗“或”逃跑”模式:
- 要么被“吓懵”(呆住/装听不见);
- 要么被“激怒”(顶嘴/哭闹反抗);
- 唯独学不会“听话”。
“反正妈妈一开口就是凶我,我说什么她都不听。” “我做什么都是错的,不如不做。”
02
不用吼的三个小技巧
技巧1:提前预告+有限选择——给孩子“掌控感”场景: 眼看就要出门, 孩子玩玩具不肯收 ❌ 吼叫版:“说了100遍!现在立刻收玩具!不然别出去吃饭了!” ✅ 技巧版: 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宝宝,我们再玩5分钟玩具,然后要收起来出门找小朋友玩,好吗?”(提前预告,给孩子缓冲时间) 等5分钟到了:“你是想自己收小熊,还是和妈妈比赛收积木?”(有限选择,让他觉得“我能决定”)原理:孩子抗拒的不是“收玩具”,而是“被命令”。提前预告减少“突然被打断”的愤怒,有限选择赋予他“主动权”,合作率提升80%。
技巧2:共情式沟通——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场景:孩子 大冷天 不肯穿外套 ❌ 吼叫版:“不穿冻死你!赶紧穿上!”(强行套上,孩子一路哭) ✅ 技巧版: 摸摸他的胳膊:“你觉得穿外套有点热,对不对?妈妈有时候也觉得厚衣服裹着活动不开!”(描述他的感受,让他觉得“被理解”) 接着说:“不过今天风好大,我们穿这件薄薄的羽绒服好不好?又轻又暖和,动起来也好动~”(提供替代方案原理:孩子的“不听话”,90%藏着未被看见的情绪。先共情,他才会放下防御,愿意听你说。
技巧3:游戏化指令——把“必须做”变成“我想玩”场景:孩子赖床,喊半天不起 ❌ 吼叫版:“几点了还睡!再不起迟到了!”(掀被子,孩子边哭边穿) ✅ 技巧版: 钻进被窝挠他痒痒:“哎呀,床上有个小懒虫!听说今天早饭有彩虹饼干,小懒虫要不要和我比赛‘滚下床’?”(用游戏包装指令) 他咯咯笑着滚下来:“我要当第一名!”原理:对孩子来说,“玩”比“听话”重要一万倍。把任务变成游戏,他会主动冲在前面。
03
当你又想吼叫时,试试“三秒法则”
![]()
一秒停:闭上嘴,深呼吸
二秒想:“我到底想让孩子学会什么?”
三秒说:用平静的语气说出最核心的要求
- 最后想说:改变吼叫,不是“忍”,是“学”我们不是天生会当父母,但可以不断练习“好好说话”。
最近你有“忍住没吼”孩子吗?
来评论区聊聊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