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5月份的时候,我在一篇文章里吐槽过糖球是个多么多么令我崩溃的孩子:
你以为他在写作业,实际他在抠手指头;
你以为他在看书,实际他在床上翻跟头……
书桌永远乱成这样:
![]()
刚发的卷子他扭头就弄成这样:
![]()
答应我自己收拾好书包,第二天回来就告诉我忘带数学作业了,明明作业本就摆在他自己的书桌上!
每天放学出来,外套乱七八糟的挂在胳膊上,T恤扣子都开了,裤子上全是土,好像刚从操场上打了滚一样,嘴里还在喋喋不休的跟同学说着话。
总要把一只脚踩在另一只脚上,美其名曰这样省劲。
![]()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天天折磨我这个老母亲!
在那篇文章底下,很多姐妹留言说感同身受。还有几个姐妹和我说:
“要不要带孩子去医院看下,可能是ADHD多动症吧?”
巧了,我是真带糖球去医院查过呀!
糖球性子活泼好动,小时候比现在还严重,到处闯祸。
![]()
小时候的糖球
所以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提醒我,让我带糖球去医院查查,看看他是不是多动症。
我很忐忑地带糖球去了。查完之后,医生和我说没啥大问题,只是孩子比较活泼。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
当时去医院检查的单子我留到了现在
说实话,和身边的朋友们交流后,我发现,这几年带孩子去医院查多动症的家长比以前更多了。
有的是和当初的我一样,孩子比较调皮,老师建议去查的。
也有的是家长自己看孩子像是个“魔丸”,很担心所以来查的。
不过,真的有必要发现孩子活泼好动就担心地直奔医院吗?多动症孩子和普通调皮孩子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孩子太调皮好动该怎么办呢?
今天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踩过坑的过来人,我想和姐妹们好好聊一聊。
01
别给孩子“赛博确诊”
多动症,算是老师和家长最容易怀疑孩子得的病之一了。
孩子上课坐不住、学习不专心、话多声音大……都有可能被贴上这个标签。
但我想提醒所有姐妹们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负责计划、控制冲动的区域)尚未发育成熟,他们难以像我们成人一样长时间抑制自己的行为。
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天性活泼!
![]()
糖球小时候就是那种特别“皮”的孩子
包括老师的“投诉”,都不能成为给孩子定性“多动症”的理由。
在学校里,老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为了维持秩序,比较容易对“不太安静”的孩子敏感。
但是多动症的诊断,有着相当严苛的标准。只有在正规医院进行非常细致的诊疗后,才能最终确定。
而大部分所谓的调皮娃,他们所表现出的“症状”,往往只是调皮捣蛋,都不必去医院就能排除患病的可能性。
![]()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去查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相关章节,可以作为较为权威的标准供大家参考。
这里额外提示一下大家,严格来说,我们经常说的多动症,一般指的是ADHD(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
它其实包括两个类型:多动-冲动型和注意障碍型。
我们一般熟知的多动症娃都是那种调皮活泼的多动-冲动型。手册中给到的具体判断标准是这样的:
![]()
而分型属于注意障碍类的孩子,很多可能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多动”不一样,但是也属于ADHD娃:
![]()
如果觉得上面的手册中的判断标准太复杂,我也给姐妹们总结了三个要点:
1. 持续性:“多动”的行为不是偶尔出现,而是持续、稳定地存在了至少半年。
2. 不可控性:不仅在学校如此,在家里、在亲戚家、在课外班也如此。家长和老师教训完仍然控制不住自己。
3. 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实际困扰和负面影响:比如因为不能专注学习导致已经无法跟上学校进度、在学校因为好动被同学孤立、让家长感到身心俱疲等。
如果这三点同时满足,请仔细核对一下我在上面列出的手册里的内容,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断。
02
家有调皮娃,应该怎么办?
读完前面的内容,大家应该发现了,其实大部分孩子都没必要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确实天性是更“坐不住”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家长焦虑地挤到医院查这个病了。
关于这点,我之前读过的一本书《聪明却坐不住的孩子》给了我比较大的启发。
书中提到,有一类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能保持较高的专注水平,但是确实特别活泼好动,也更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属于“多动型气质”儿童。
![]()
“多动型气质”的娃能够控制住自己,不需要药物等医学干预,只是天生脑子转得快、性子急、容易分神。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是优点而非缺点,这意味着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我们的目标不是“镇压”这种活力,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能将精力收束,专注于当下。
毫无疑问,糖球也是这种“多动型气质”的娃,典型的我们常说的整天登高爬低、坐没坐相的孩子。这种性格在孩子里占比绝对不少。
![]()
糖球小时候
我们要做的不是压抑他们,而是顺势而为,引导他们发展出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
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一些方法对改善多动症儿童以及多动型气质儿童的不良行为都很有用。下面是我实际尝试过的,觉得对我很有帮助的几个小方法,分享给姐妹们:
方法一:保证充分的“放电”时间
每天让孩子进行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跑步、跳绳、拍球、游泳等。尤其是在写作业前,进行15-20分钟的户外活动,能有效“消耗”掉部分多余精力,让身体做好准备。
![]()
“先动后静”原则:在孩子进行安静活动(如写作业、看书)前,先让他尽情地动个够。
方法二:频繁反馈,强化正向行为
根据多动症领域的权威专家巴克利博士的研究,对于多动型儿童,家长要尽量给孩子即刻、明确且频繁的反馈。
简单点儿说就是,“夸”这个动作,真的很重要。要“及时夸”、“变着花样夸”“反复夸”。
比如,糖球安安静静写了20分钟作业,我看到会立刻说:“你学习真努力!妈妈好喜欢你这种状态!”
![]()
多动型的儿童比一般孩子需要更高频的提醒来使大脑兴奋。大脑一次次被点亮,他才愿意维持那个状态。
重点就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地给他正反馈,让他牢牢记住这种快乐。
方法三:制定计划,管理时间
多动类型的娃往往缺乏计划能力,家长可以帮孩子做好计划,或者陪孩子一起做计划。
计划不用做得特别细,重点在于定下来之后,监督孩子每天坚持。
比如,每天5点到6点是写作业的时间,6点到7点是吃饭和玩耍时间,7点到8点继续写作业或阅读,8点半之前完成洗漱,9点前必须睡觉。
![]()
固定的起床、吃饭、游戏、睡觉时间,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减少因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躁和分心。
方法四:设置交替的学习节奏
很多多动型孩子确实坐不久,那干脆就别逼他长期一直做一项任务。
比如写作业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可以喝水、走动一下,然后再开始下一个25分钟。
或者是学一阵子数学后,换成学英语,轮换学习任务创造一些新鲜感。
无论如何,能帮助他们能保持更久的注意力就是胜利!
孩子活泼、好动、调皮,是小朋友的天性。
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急着“定性”,而是冷静判断、温柔引导。
我带糖球查完“多动症”那次,医生还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得:
“这个世界不仅仅需要安静听话的孩子,尊重你家小朋友的天性,让他快乐地长大吧。”
我深以为然。
![]()
所以,当你面对那个吵闹、磨蹭、坐不住的小人儿时,希望你别轻易地责怪他。
甚至于,目前医学界对于“多动症”究竟算不算是一种“病”,都有很大的争议。
有很多学者认为,哪怕是确诊了“多动症”的孩子,都不需要“治疗”,只是为了更适应社会,需要进行一些干预来“提升适应性”。
无论如何,善待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他们将会慢慢学会掌控自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一路上,耐心地、温柔地陪着他们走下去。
你可能还喜欢读
原创不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支持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