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四个农业”建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源头治理、科技赋能、品牌升级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黑龙江省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9年稳定在98%以上,绿色食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龙江样板”。
锚定“法治筑基+体系完善”
筑牢质量安全监管根基
围绕推进《“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落地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黑龙江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监管治理体系,实现了“监管有标准、责任有闭环、考核有依据”。
在标准体系创新上,全国首创“黑土优品”“高标准农田”2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1年以来累计获批农业地方标准200余项,36项标准获标准化创新发展奖补;发布“肇源大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绥化鲜食玉米团体标准,形成“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为准入、欧盟标准为补充”的特色标准体系。检测能力方面,推动佳木斯市桦川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升级为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加工品质量与营养检验测试中心(桦川)。责任机制上,印发《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工作方案》,部署“十大行动”;全面落实“5+2”田长制,统筹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协同治理;在30个县(市、区)开展承诺达标合格证“十百千”工程,年均开具合格证近100万张,实现“生产有承诺、流向可追溯”。
针对风险隐患较高的农产品品种,建立“问题清单—整治方案—执法跟进—效果评估”闭环机制:今年联合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首次开展14个问题品种跨部门联合整治,对芹菜、泥鳅、豇豆等8个种植养殖品种编制“一品一策”手册,累计张贴禁限用药物清单8229份、联合执法90次、整改问题170个;护航亚冬会和“校园餐”安全,对供会基地检测737批次、直供校园基地检测226批次,合格率均达100%,形成“重大活动保障+日常监管”的可复制模式。
目前,黑龙江省累计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5个、国家基层网格化管理典范4个、国家级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2024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达81.14,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推动“种植养殖转型+绿色生产”
打造安全优质供给模式
依托世界三大黑土带生态优势,黑龙江省以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传统种植养殖绿色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实现了“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在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方面,该省推广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秸秆覆盖还田+轮作休耕)和“三江模式”(有机肥替代+深松整地),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13251万亩、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近1亿亩,耕地质量年均提升0.1个等级。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绿色有机食品基地,2024年底面积历史性突破1亿亩,培育绿色食品企业1119家、产品3261个。出台推进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强多精”格局(以稻米定制为主导,特色品类为补充):乔府大院在五常大米核心产区建设15万亩专属定制基地,亩均售价5000元;闫家岗农场推出“一亩田”小菜园,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采摘收入超200万元。
在以“龙头引领+标准领跑”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打造“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链条模式:北大荒集团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200万亩,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检测、统一溯源”;垦丰种业牵头组建全国首个大豆育种创新联合体,育种效率提升40%以上,推动黑龙江大豆向“高油高产+优质安全”转型,面向全国大豆主产区供种占比77.5%。
如今,黑龙江省实现了绿色供给与农民增收双提升。去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600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其中绿色有机粮食产量占比超30%。截至今年9月,全省定制农业主体数量达到310家,比上年增加了55家;种植定制基地面积达到138.7万亩,比上年增加了22.7万亩;全省定制农业签约销售额44.8亿元。
强化“科技赋能+智慧监管”
提升质量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
以“智慧农安”“信用监管”为抓手,黑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实现了“精准监管、高效追溯、信用约束”。
在构建“数字+信用”智慧监管体系方面,该省推广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用标主体入驻率100%,400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5000多万亩耕地纳入可追溯管理;搭建“智慧农安”信用评价平台,将8145家生产主体、1.6万监管人员纳入管理;全国率先发布农产品品质特征数据库,汇集220多个优质特色农产品、近2万条品质安全特征数据;联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展安格斯牛等高端牛肉品质评价,为“优质优价”提供数据支撑。
在溯源创新方面,该省推行“一码三证+AI辅助”。在生猪屠宰领域,联合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开展“一码三证”试点,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生猪养殖、屠宰、检测全流程信息;探索“AI+病虫害识别”技术,在黑河市爱辉区、肇东市等标杆基地,通过“卫星遥感+田间摄像头”,实现病虫害自动识别、精准预警,监管效率提升60%以上。
近年来,黑龙江省监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电控气力式播种机实现产业化,配套全国首款出苗率责任险,经验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平台为质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初步构建,创制无肌间刺鲫鱼新种质,种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深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实现优质农产品价值跃升
黑龙江省以“黑土优品”省级品牌为核心,构建“品牌培育—营销推广—信誉维护”体系,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与附加值,推动了“好品质”向“好价钱”转化。
在构建“全周期+多维度”品牌运营体系方面,打造“1141”品牌体系,即1个省级母品牌“黑土优品”、10个区域公共品牌、40个企业品牌、100个产品品牌,制定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目前共有348家企业的910款农产品纳入“黑土优品”标识授权范围,专项监测合格率99.4%;实施“1121”市场营销体系,即升级1个营销中心、布局10个主销城市、创建200家专区专店、优选100款精品。
在“标准引领+信誉背书”品牌增值方面,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为基础,补充欧盟标准检测;定期开展大米、木耳、蓝莓等10个品种对比分析,发掘区域独特优势;通过“品牌授权+全程溯源”,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双提升,2024年黑龙江11个地理标志品牌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总价值超1800亿元,较2023年增幅37.5%;“黑土优品”成为全国知名农业品牌,带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外销率不断提升,黑龙江优质农产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销区市场占有率连年增长,实现“品质认可—价值认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持续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成果,编制“十五五”农产品品质提升规划,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龙江经验”,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国产食用农产品的品质认可与价值认同。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7日3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