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通讯员 陈情 张倩茹 张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服务工作承载万千家庭的需求和期盼。今年,济宁市锚定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并将养老服务纳入重点民生工程高位推进,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其中,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被列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截至10月底,已完成5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培训养老从业人员3000人次,以扎实举措让老年人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户一策
让养老服务更贴心
11月5日,济宁市任城区金景华府小区,阳光透过窗台洒进任宪峰家的客厅。61岁的任宪峰坐在轮椅上看着电视,老伴赵翠华在旁叠着衣服,暖意弥漫在两人身旁——这样的安稳,曾是他们盼了6年的日常。
![]()
6年前,任宪峰因脑梗半身瘫痪,左臂无法用力、常年需肩带固定,身体疼痛让他整宿难眠,“怎么舒服躺卧”成了全家的心病。如今,家里新安装的智能床,终于给了他慰藉,也替62岁的赵翠华卸下了重担。“这床安上一个月了,太方便了!想起身按一下床边按钮就行,以前都得我架着他挪。”赵翠华坦言,丈夫虽只有150斤,可对她来说,抬扶一次仍要耗尽全力;以前想让丈夫半躺,得翻出一堆衣服、被子,一层层垫在他腰后、手臂下、腿边,麻烦又累人。
除了智能床,防滑垫、洗澡椅、小夜灯也一一搬进家。“这些都是我们最需要的,政府想得太周到了!”看着满屋子的适老化设备,赵翠华眼神里泛起光,眼角的愁容渐渐散去,久违的笑容漾在脸上。
同一小区的邵长雨老人,也对着新收到的智能腕表和洗澡椅开心不已。“有了这腕表,按一下就能测血氧、血压,比以前方便多了!洗澡椅高度正合适,坐着也舒服,都特别实用。”此次提升行动,还为他家加装了可移动床边扶手、智能监控。“我出去买菜时,在手机上就能看到他在家的状态,心里踏实多了。”邵长雨的老伴张丽丽笑着说,家里的生活品质明显提上来了。
“从今年4月起,我们就对全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摸排,再由专业团队上门评估,最终筛选出350户符合条件的家庭。”任城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张倩茹介绍,该项目由民政部统一部署并提供资金支持,济宁市民政局全程指导,从政策制定、对象遴选到标准核定,每一步都瞄准“最需要帮助的老人”。
为把好事办实,任城区还实时跟进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与使用情况,联合各镇街定期上门抽检,核查工作进度、严把实施质量关。目前,350张家庭养老床位已全面建成投用,切实为困难老人撑起了“幸福保护伞”。
量体裁衣
筑牢居家幸福防线
从任宪峰家的智能护理床到邵长雨家的智能监控,济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正以“全场景适配”回应老人需求——小到防滑垫的铺设、洗澡椅的高度调节,大到智能监测设备的联网部署,每一项改造都紧扣“人性化”核心。
“我们不仅要为老人安装设备,更要安到老人的心坎上。”济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人员表示,要让适老服务精准落地,首先需明确清晰的服务边界与基础条件。此次家庭养老床位项目构建了分层覆盖的服务体系:核心服务对象为户籍与实际居住均在济宁、年满60周岁的经济困难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而改造实施的基础条件同样明确:以家庭为单位推进,改造住房需由老年人拥有产权或长期使用权,且近期无动拆迁规划,从源头保障了适老服务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为让改造方案精准匹配每一位老人的需求,民政部门指导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前上门勘察,综合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与居家环境,严格遵循“一人一策”“一户一策”原则建立专属服务台账。这种“量体裁衣”式的规划,让护理床、助浴椅等设备从“被动安装”变为“主动适配”,真正成为老人离不开的“生活帮手”,从根本上避免了“装了不用”的资源浪费。
好事要办实,关键在保障。济宁市创新采用“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模式,专门引入第三方监理单位,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全流程“挑刺把关”:小到固定扶手的螺丝牢固度,大到智能烟感报警器的功能完整性,均逐一核查、严格验收。专业监管与规范运营的双重保障,确保了政府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老人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002张,为738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88588次。用精准服务与严格标准,为“银发族”筑牢居家幸福防线。
专属照护
特殊群体倍感温暖
养老服务,是托起“夕阳红”的温暖力量,这份温暖对认知障碍老人而言,更显珍贵。在嘉祥县丹凤山生态园老年公寓,这份温暖有了鲜活的模样。推开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的门,色彩明快的小院映入眼帘,满院生机透着惬意。更有趣的是,房间门上印着“大吉大梨”等水果造型的房号,让原本严肃的照护空间多了份亲切感。
![]()
“这个我拼完啦!”86岁的赵王氏老人举着刚完成的拼图,笑着向工作人员展示成果。作为专区的入住老人,她每天都会参与拼图等认知训练,在玩乐中找回成就感。
“以前认知障碍老人和普通老人住同一楼层,今年4月,我们彻底完成了认知专区的建设与配套,让照护更精准。”公寓院长张海杰介绍,专区在公寓内部独立成区,设有3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室内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室外活动空间300平方米。既保障了居住环境的安静安全,又能让老人随时走进园区,享受自然景观与清新空气,帮助舒缓情绪、改善身心状态。不仅如此,细节上更是处处贴心,家具都选圆角无尖锐边角的款式,地面铺着防滑材料,从日常起居的每一处为老人筑牢安全防线。
“专区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老人的‘快乐课堂’。”嘉祥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鹏说,新增的认知训练区、娱乐空间,能让老人在互动中锻炼大脑,减缓记忆衰退,实实在在提升住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这样的温暖场景,并非个例。如今,已在济宁所有县(市、区)同步铺开。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认知障碍给老人及家庭带来的压力,济宁市今年已将“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列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并明确新增5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目标。通过在养老机构内打造专属照护单元,针对性匹配认知障碍老人的身心特点与照护需求,推动全市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为确保服务不打折扣,民政部门全程跟踪服务质效,对建成的认知障碍床位,按照服务规范严格验收。日常运营中,定期开展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动态完善服务流程,督促机构把“优质照护”落到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截至10月底,济宁市已圆满兑现年度养老服务领域重点民生承诺:新增的5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全部投用,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同步建成,3000人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也完成专业培育。从认知照护、家庭适老的“硬件”落地,到养老人才的“软件”赋能,全链条扎实举措筑牢了专业照护根基,不仅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在济宁大地落地生根,更织密了守护网,稳稳守住了老年人晚年的安稳与幸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