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女学者被查引父亲困惑:履历光鲜的她,咋就踩了红线?
曾琦爹蹲在客厅小马扎上,烟头明灭间把地板烫出几个黑点儿。老头儿揉着发疼的太阳穴,怎么都想不通——闺女从小到大要强,上学时熬夜写论文他能理解,工作后当上学科带头人带团队他也骄傲,咋就突然犯了糊涂?
![]()
这两年老曾也听女婿念叨过,现在学术圈竞争有多卷。闺女搞的那个省级重点项目,光前期调研就跑了八个县,实验数据堆了半屋子。可再卷,也不至于去碰红线吧?他翻出女儿书房里的获奖证书,SCI论文打印稿还整整齐齐码在文件夹里,墙上的“行业突出贡献奖”奖牌擦得锃亮。“这要是栽了,一辈子的名声可就砸了。”老曾对着空气嘟囔,烟灰簌簌掉在证书封皮上。
其实圈里人都知道,这些年科研评价体系像根无形的鞭子。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申项目得有成果指标,团队运转更离不开经费支持。有些学者为了快出成果,可能动起歪脑筋,比如数据造假、违规挂名,甚至打经费主意。老曾虽然不懂这些“门道”,但他清楚闺女走到今天不容易——当年博士毕业留在高校,从讲师熬到副教授用了八年,带团队做项目吃了多少苦,他看在眼里。
“要不还是压力太大?”老曾突然想起上个月闺女视频时,眼尾的细纹比前几年深了。她说实验室新来的年轻人干劲足,自己得带好头;又说项目中期检查临近,数据比对还没做完。老曾当时只当是寻常抱怨,现在想来,会不会是这些压力逼得她走了错路?
可再难也得守规矩啊。老曾翻出新闻,最近好几个高校教授被通报,有的因为抄袭,有的套取经费。评论区都在说“可惜”,可再可惜,该处理还得处理。他摸着闺女从小到大的照片,从扎羊角辫的小学生到穿西装的学者,突然明白:名气越大,责任越重,越经不起摔跟头。
现在最让老曾揪心的,是闺女以后咋办。组织谈话时他去了,隔着门听见闺女哭着认错。他没敢进去,只在走廊里站了半小时,想的是闺女从小到大没跟人红过脸,咋就走到这一步?
学术这条路,本该是清清白白做研究,踏踏实实出成果。老曾不懂那些复杂指标,但他知道,人心里都有杆秤,称得出对错。闺女这一跤,摔得全家心疼,更给所有搞科研的人提了个醒:再急的坎儿,也不能往歪处迈。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注:文中涉及学术圈现状参考《中国科技论坛》2022年关于科研评价体系的报道;科研工作者压力分析综合《知识分子》公众号相关访谈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