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还有人往银行存钱?真相扎心:主力军原来是这群人
现在年轻人聚一块儿聊天,聊房价聊工作,很少有人提“存钱”——倒不是不想存,是真没余粮。我有个95后表弟,在二线城市做程序员,月薪一万五,听起来不少吧?结果每月房贷六千,房租两千五,吃饭通勤一千,剩下五千全填了社交、游戏、换手机这些“隐形窟窿”。他苦笑着说:“上个月妈让我转两千应急,我把花呗翻了个底朝天,差点没凑出来。”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不是不想存,是刚出校门就得扛生活,钱刚到手就像漏勺里的水,哗啦啦就没了。
![]()
但奇怪的是,银行柜台前排队存钱的队伍里,白发老人反而成了主角。楼下王大爷七十多了,每月领完退休金雷打不动去银行,把三千块转成一年定期。问他为啥不学用手机存,他推推老花镜:“我连健康码都要问孙子,手机点错了怕钱飞了。银行有柜台,有存折,白纸黑字写着数字,睡得踏实。”
这类老人不在少数。他们大多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手有存款心不慌”刻进了骨子里。子女工作忙,没人教他们用手机银行,就算教会了,密码记混、页面点错的糟心事儿一多,干脆打退堂鼓。他们也不懂什么叫“年化收益率”“净值型理财”,听说去年有银行理财亏了本金,更是直摆手:“那玩意儿不如存定期,利息低点就低点,至少不亏老本。”
还有位退休教师李阿姨更典型。她把二十万拆成四笔,分别在三家银行存了五年定期。“电视里说存款保险保五十万,我分开存更保险。”问她咋不买黄金,她摇头:“黄金价格忽涨忽跌,我这把年纪经不起折腾。玉器更玄乎,说是保值,万一买到假的,哭都没地儿。”在她眼里,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就是晚年的安全感。
其实这事儿不难理解。年轻人面临的是“收入增速跑不赢消费欲望”的困局,而中老年人追求的是“本金绝对安全”。根据央行2024年城镇家庭资产负债调查,50岁以上群体中,68%的人将超过一半的金融资产存为定期存款。他们或许不懂“利率市场化”,但明白“钱在自己账户里”比什么都强。
也有人调侃:“都什么年代了,银行利率跑不赢通胀,存钱等于贬值。”可换个角度想,对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来说,保住本金比盲目追求高收益更重要。就像王大爷说的:“我要那点利息差干啥?只要能给孙子攒点上学钱,比啥都强。”
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存钱逻辑,本质上是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存智慧。前者在拼现在,后者在守未来。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注:文中数据参考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发布的《城镇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