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林薇(化名)在家庭群里发了一条消息:“爸妈,明早想喝豆浆还是粥?我七点起来做。”
这不是普通的孝顺,这是她的“工作日报”。
27岁的林薇,拥有顶尖985高校的经济学硕士学位。然而,她的办公地点不是CBD的豪华写字楼,而是自家140平米的客厅。她的老板,是她的父母。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准备一日三餐、陪逛公园、医院挂号取药、辅导外甥作业,以及随时响应父母的各种情绪需求。
![]()
报酬是:包吃包住,每月“工资”6000元。
他们是谁?“全职儿女”的浮出水面
![]()
“全职儿女”,一个近期席卷社交网络的新词。指的是一些年轻人暂时退出职场,回归家庭,通过承担家务和陪伴父母来换取经济支持,同时考研、考公、找工作或 simply “躺平”一段时间。
· 高学历: 他们中不乏海归硕士、名校毕业生。
· 高付出: 他们提供的情绪价值和劳动服务,远超普通保姆。
· 高争议: 在“内卷”与“躺平”的夹缝中,他们被视为“啃老”的精致变体,也被看作是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是“新型尽孝”还是“代际互雇”?
这是压力下的喘息,是两代人的双向奔赴。”
![]()
“我不觉得丢人。”林薇很坦然,“去年我拼命卷,进了大厂,月薪两万五,但半年后确诊中度抑郁和焦虑。医药费加上房租,所剩无几。我爸妈心疼我,说‘家里不差你这点钱,回来养好身体,顺带考个编制’。”
对于林薇的父母而言,女儿的回归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以前家里就我们两个老的,冷清。现在女儿天天在身边,饭菜热乎,家里热闹,头疼脑热她比我们还上心。这6000块,比请保姆值多了!”林妈妈的话,代表了许多支持者家长的心声。
这是一种建立在明确或模糊契约上的“代际互雇”:子女付出劳动和陪伴,父母支付金钱和住所。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巨婴’的合理化包装”
![]()
批评的声音同样尖锐。
“国家培养一个985硕士,是为了让她回家当高级保姆的吗?”一位资深HR在评论区直言,“这是在逃避社会竞争,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父母能养你一时,能养你一世吗?”
更深的担忧在于,这种模式会腐蚀年轻人的奋斗精神。“这就是系统性啃老,”网友“奋斗哥”评论道,“用‘尽孝’当遮羞布,本质上就是无法独立。当父母老去,积蓄花光,这些‘全职儿女’将何去何从?社会又将承担怎样的代价?
撕开“全职儿女”这个标签,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更复杂的社会图景:
1. 年轻人的困局: 就业市场寒冬,理想工作“一位难求”。当“北上广深”的梦想被天价房租和“996”压垮,退回家庭成了一种“安全网”策略。
![]()
2. 中年父母的困局: 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逐渐老去,面临空巢危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积蓄,但极度缺乏情感陪伴。雇佣子女,成了他们“购买”天伦之乐的一种方式。
![]()
3. 社会的困局: 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个人发展的路径变窄,容错率降低。“一步错,步步错”的恐惧,让年轻人不敢轻易试错。
![]()
所以,“全职儿女”到底是一部分人在时代洪流下的聪明活法,还是一整个社会走向惰性的危险信号?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选择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家庭伦理、代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巨型试验。
![]()
今天,我们把话筒交给你:
· 如果你是父母,你愿意接受你的孩子成为“全职儿女”吗?
· 如果你是年轻人,在走投无路时,你会考虑这条路吗?
· 你认为,社会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群体?是理解,还是批判?
评论区已开放,我们期待听到每一种声音!
(点赞、转发,让你身边的朋友也加入这场关乎每个人未来的大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