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特朗普在白宫召集中亚五国领导人举行“C5+1”峰会,高调宣布美国将投入千亿美元级资金,深度介入中亚能源与关键矿产开发。乌兹别克斯坦获得350亿美元投资承诺,哈萨克斯坦的钨矿被美企拿下七成股权,塔吉克斯坦总统更直接向美方喊话:我们有稀土,你们有技术,合作吧。
场面热闹,但背后却藏着一个尴尬事实:美国确实缺矿,但更缺的是把矿变成材料的技术。它能在地图上画出供应链的“去中国化”路线,却画不出一条完整的稀土分离提纯生产线。
![]()
这已不是一场简单的资源争夺战。真正的较量,藏在看不见的工厂里,在高温熔炉与化学溶剂之间,在几十年积累的工艺参数与工程经验之中。矿产战争的胜负,早已从地壳深处转移到实验室与车间。
中亚的铀、钨、稀土储量丰富,但这些原矿就像未经加工的稻谷,无法直接端上餐桌。要变成能用于人工智能芯片、战斗机发动机或新能源汽车的高性能材料,必须经过复杂的冶炼、提纯、合金化过程。而这一整套工业能力,全球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中国正是其中的绝对主导者。
以稀土为例,美国拥有芒廷帕斯矿,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之一。但它开采出的精矿,至今仍要漂洋过海运往中国,经过分离提纯后,再以数倍价格买回成品。为什么?因为美国不具备高效、低成本的中重稀土分离能力。那些用于制造高精度导弹制导系统和F-35战机发动机的镝、铽等元素,100%依赖中国供应。
![]()
这不是技术封锁的结果,而是产业生态长期退化的代价。过去几十年,美国将大量制造业外迁,保留了设计与研发,却丢掉了“脏活累活”的工业化能力。环保法规严苛、建设周期漫长、电力成本高昂、工程人才断层——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在美国本土重建一条具备竞争力的稀土加工线,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相比之下,中国的主导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从1950年代在白云鄂博发现稀土矿开始,中国用了半个多世纪,走出了一条资源、技术、政策与产业链协同演进的道路。1995年,“串级萃取理论”的产业化应用,让中国以数学模型取代经验操作,将分离效率提升数倍,成本骤降,彻底击溃了西方传统企业。此后,国家通过总量控制、行业准入、产业整合等政策,逐步遏制无序开采,推动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垂直一体化布局。
![]()
今天,中国不仅掌控全球60%以上的稀土产量,更垄断了90%以上的冶炼分离与高端磁材制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从矿山到回收的全链条闭环:内蒙古的低电价支撑大规模电解,赣州的绿色离子交换法大幅降低污染,四川的回收技术让废旧电机中的稀土重获新生。这种系统性优势,不是靠一纸协议或一笔投资就能复制的。
![]()
美国并非没有尝试突围。五角大楼曾注资数亿美元试图重启本土加工能力,也与澳大利亚、格陵兰岛达成合作。但现实是,即便这些项目建成,其产能规模、成本控制与技术成熟度,仍难以撼动现有格局。正如一位行业工程师所言:“你可以买走图纸,但买不走二十年调试出来的工艺参数。”
这场矿产博弈的深层启示在于:在技术驱动的时代,资源的归属权,最终取决于加工能力的掌控权。谁掌握了把原始材料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工业体系,谁就握住了战略主动权。
回到中亚峰会。美国试图通过地缘合作重构供应链,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若只盯着矿权与投资协议,却忽视技术自主与产业韧性建设,那么再多的协议,也不过是在别人的围墙外搭帐篷。真正的安全,不在于矿藏离你有多近,而在于关键技术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普通人而言,这场远在中亚的峰会或许遥远,但它提醒我们:每一次手机充电、每一段高铁旅程、每一台智能设备的运行,背后都连着一条看不见的工业链条。而这条链子的强度,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为那些“不起眼”的技术积累与产业耐心买单。
资源会枯竭,地缘会变动,唯有技术,才是永不沉没的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