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被央视夸作‘中国AI新希望’,转头就带着核心技术叛逃海外?” 2025年AI圈最戏剧性的反转,莫过于Manus的闪电离场。3月刚凭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爆红,登上央视新闻被盛赞“颠覆美国主导的AI体系”,7月就突然上演裁员、清号、屏蔽中国IP的“三连操作”,最终将总部迁至新加坡,留给国内市场一地唏嘘。
谁能想到,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AI黑马,起点满是“国货骄傲”的光环。创始团队清一色名校高材生,手握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硬核技术,3月产品一经发布便引爆科技圈——能自主制作PPT、实时规划旅行方案的强大功能,让内测邀请码一码难求,估值火速飙至5亿美元。彼时人民网、央视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称其“彰显中国自主研发实力”,无数网友将其视为抗衡海外AI巨头的本土希望。
![]()
然而这场狂欢仅持续4个月,画风就急转直下。先是有用户发现,Manus官网对中国IP显示“所在地区不可用”,曾经承诺的中文版再也不见踪影;紧接着,其微博、小红书等国内社交账号被连夜清空,与阿里通义千问的合作公告也悄然删除,仿佛从未在中国市场存在过。更令人震惊的是大规模裁员消息:国内120人团队仅保留40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其余80余人被裁,即便网传补偿给到N+3或2N的优厚待遇,也难掩“切割中国业务”的决绝。
从万众追捧到“连夜跑路”,Manus的急转弯背后,藏着资本、技术与地缘政治的多重博弈。最核心的推力,是其7500万美元B轮融资背后的美元资本诉求——领投方是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而美国2024年出台的《AI投资限制行政命令》明确禁止美方资金流向中国顶尖AI领域。对依赖融资续命的AI初创公司而言,资本拥有绝对话语权,要通过美国财政部审查、保住这笔“救命钱”,将总部迁出中国成为必然选择。
![]()
技术层面的双重困境,更让这场撤离雪上加霜。一方面,Manus高度依赖OpenAI、Anthropic等海外大模型的API支持,而这些顶尖模型对中国区域屏蔽,国内合规审批也难以通过,继续留在国内意味着技术迭代将陷入停滞;另一方面,美国对华高端芯片禁令导致英伟达H100等AI核心算力卡“一卡难求”,而新加坡作为全球算力节点可自由采购顶尖芯片,能彻底解决其“算力焦虑”。此外,国内用户付费意愿偏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状,也让其商业化之路举步维艰,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的付费环境更利于AI产品变现。
尽管Manus官方回应称“并非跑路,只是为满足全球合规标准”,但清空账号、屏蔽国内用户、剥离中国业务的操作,仍让不少支持者感到心寒。有人痛斥其“赚足国货情怀就翻脸”,也有人理性表示“企业逐利是本能,这是地缘政治下的无奈选择”。事实上,Manus的离场并非个例,在中美科技脱钩的大背景下,依赖海外资本、技术的中国AI公司,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二选一”困境。
![]()
这场闹剧留给国内科技圈的,不仅是唏嘘,更有深刻警示。对创业者而言,过度依赖海外资本和技术,无异于将命运交给他人,唯有扎根本土生态、坚持核心技术自研,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对用户而言,“国货光环”不能成为判断企业的唯一标准,资本逐利的本质下,再响亮的口号也可能敌不过现实利益;对行业而言,Manus的撤离也折射出国内AI生态的短板——算力瓶颈、付费环境不成熟等问题,亟待通过技术突破和市场培育逐步解决。
从央视力捧到远走他乡,Manus的4个月沉浮,是全球化时代科技企业生存困境的缩影。或许我们不必用“叛逃”这样的标签苛责企业,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科技自信,从来不是依赖资本包装的短暂爆红,而是源于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扎根本土的坚定立场。希望Manus的离场能成为一记警钟,倒逼更多中国科技企业沉下心来搞研发,真正扛起“国货崛起”的大旗——这,才是对支持国货的消费者最好的回馈。
你如何看待Manus的撤离?中国AI企业该如何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