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描述照进现实,2025年的立冬已于11月7日12时03分48秒如约而至。农历九月十八的交节时刻,让这场冬季开篇成为妥妥的“早立冬”,民间“早立冬冷飕飕”的老话再度引发热议——今冬真要冷到哭?古老谚语与现代气象预测的碰撞,正为我们揭开答案。
![]()
要弄清“早立冬”的冷暖暗示,首先得明白何为“早立冬”。民间判断立冬早晚有两套核心标准:最主流的是农历月份划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明确“立冬,十月节”,因此落在农历九月的立冬即为“早立冬”,若在十月及以后则为“晚立冬”;另一套是时辰划分法,以午时(11:00-13:00)为界,午前交节为早,午后为晚,午时之内也归为早立冬。2025年立冬既属农历九月十八,又恰逢午时交节,双重标准下“早立冬”的身份无可争议。更特殊的是,今年农历有闰六月,全年长达384天,使得节气整体提前近20天,让这场“九月立冬”成为平均每19年才出现1-2次的罕见现象。
“早立冬冷飕飕”“早立冬冻死牛”的老话,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古人在数千年农耕实践中,对季节转换规律的经验总结:立冬偏早往往意味着北方冷空气提前南下,冬季风势力增强,寒冷期可能延长。近十年气象数据也能佐证这种关联——2016年立冬在上午7时48分,属于典型早立冬,当年12月华北就出现了-20℃的极端低温。从地域来看,北方大陆性气候显著,这句谚语的适用性更强;而南方则有“早立冬过年穿单衣”的说法,认为早立冬可能意味着冬季“开场早、收尾早”,春节前后气温已回升。
![]()
但老话并非绝对真理。2025年的早立冬,还藏着“暖冬”的潜在信号。今年立冬虽属早立冬,但交节时刻在午时,部分民间说法认为午时后算“下午立冬”,对应“下午立冬暖融融”的预判。更关键的是现代气象科学的研判: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25-2026年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整体呈现“暖冬”趋势,但会伴随剧烈气温波动,可能出现“前冬暖后冬冷”的阶段性特征。这种“暖冬背景下的冷暖交替”,恰好解释了为何民间既有“九月立冬,三九雪堵门”的严寒预警,又有“早立冬单衣过冬”的温和预判。
其实,无论“冷飕飕”还是“暖融融”,节气谚语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醒我们顺应时节变化。对北方农户而言,早立冬意味着需提前为冬小麦覆盖薄膜,检修牲畜棚舍防寒设施;南方果农则可根据暖冬趋势,合理调整果树防冻节奏。对普通人来说,不必纠结“冷到哭”的夸张说法,但需备好冬装应对气温波动,尤其注意防范后期可能出现的强降温。
![]()
从“双春遇早冬”的历法玄机,到“冷暖参半”的气候预判,2025年的立冬既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也展现着现代气象学的精准洞察。老话是经验的沉淀,科学是规律的揭示,二者结合便可知:今冬不会是“冷到哭”的极端严寒,却也少不了寒意的考验。顺应节气、科学应对,方能在冬藏时节安然无恙,静待来春的生机。毕竟,无论是暖冬还是冷冬,顺应自然、做好准备,便是对季节最好的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